他萌生出了些許想法。轉身,先調查了英國郵政的現狀。
這一查,讓他蹙起眉頭。
1830年,英國郵政統屬政府管理,利潤支出都與政府財政相關。要以一個詞形容,就是“極度混亂”。
就說倫敦,郵政分成了三個不同機構內地郵政、便士郵政與外國郵政。
外國郵政自成一體,負責海外的信件。
便士郵政,負責倫敦與它周圍郊區的通信往來,也可以說是同城通訊。
內地郵政,它有城內信件的業務,也有城際信件的業務。
便士郵政與內地郵政最大的不同是計費與收費方式。
自17世紀,英國郵政系統向公眾開放后,采取收件方付費的模式。
收信不便宜,按照信紙頁數與運送公里數的復合計費方式算錢。
如今多數人沒習慣用信封。
寫信后折疊起來,在信紙的背面寫上收件方的地址與名字。
郵遞員不只負責收發件,還要負責收取郵資費用。
倫敦不少咖啡店、餐廳、雜貨鋪等,會信件的代收發服務。
就像是「愛德華劇院」邊的那家咖啡店。
郵差羅賓與服務生里奇進行的收件、取件、繳費的日常操作,它也會出現在許多倫敦店鋪里。
一直以來,皇家郵政都是采取收件方付費模式,直到威廉多克瓦在1680年創立了倫敦私營的便士郵政。
他推出新的營業模式,郵資一口價,且先付費再寄信。
在倫敦同城范圍內,郵資只需1便士,規定郵件的重量不能超過1磅。倫敦周邊在1015英里之內,郵資收2便士。
這種方法初期盈利低,但因其簡單便捷很快就吸引大批用戶。
在便士郵政可達范圍內,人們不再使用計費復雜又貴價的皇家郵政。
兩年后,約克公爵就向政府提出了抗議,表示皇家郵政的壟斷權被威脅了。
私人的便士郵政不合法規。在1675年,英國議會通過的郵資法案,規定除了牛津大學與劍橋大學之外,英國郵政由郵政總長、郵政審計官共同管理,別人無權建立郵政設施。
便士郵政立刻被關停,但它很快又出現了。
再出現時,從私營郵政變成了官方郵政的一部分。經營方式與從前相同,但管理層與員工都換了人。
此后,近一百五十年,英國的郵政系統就分成了三個部分獨立運作。
18世紀發生過兩次較大的改動。
拉爾夫艾倫搞了運輸線路變動,將原本全境信件必須經過倫敦中轉,改成了郡與郡之間直接交互信件。
約翰帕爾默對于猖獗的打劫郵差現象,提出配備郵政衛兵,改騎馬為馬車在城際間運送信件。
埃里克瞧著調查而得的一摞摞郵政數據。
進入19世紀,倫敦的人口暴漲,城市空間不斷向外拓展。
郵局人手也在不斷增加,郵政總局的辦公空間不夠用,搬遷到新的地址。
那卻決不了整個體系的高度混亂現狀。
便士郵政與內地郵政業務有重疊部分,兩者的計費收費模式又不同。兩種郵政獨立運行,辦公地點不同,員工穿著不同的制服,不存在業務互通。
對于普通人來說,僅僅是算哪一種郵費更合適,繞圈圈一堆計算公式就很可能變相利好生發行業的發展。
郵遞員每天多次送收信,但因為還要負責計算收取郵資,投遞效率非常低。
有時,郵遞員更會抵不住錢財誘惑,私吞郵資棄信而逃。
埃里克越了解英國郵政系統現狀,越為他與b先生的信件往來安全性與時效性憂慮。
兩人的通信能逃過一次花豹襲擊,但指不定卡在哪一個混亂的信件運輸環節。
不行
為了兩人的信件通暢往來,必須整改這一亂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