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方案被送到財政部不難,但您對議會的辦事效率也有耳聞。想改革有了方法通過提案,往往是卡死在了最后一步。”
“確實,英國議會一大特色就是相互扯皮。”
布蘭度話鋒一轉,“眼下卻遇到好時候了,有人送了一份「厚禮」能促進議會通過提案。您不妨猜一猜是誰如此善解人意”
誰呢
埃里克稍一思索,想到了最近的風起云涌局勢。他立刻給出了回答“隔壁法國。”
布蘭度贊同地點頭,玩笑道,“恭喜我們,總算培養出一點默契了。感謝法國人民送上的厚禮。”
法國人民憑什么隔著海峽促動英國議會通過郵政改革的提案
這就與今夏歐洲大新聞相關了。
19世紀三十年代的第一年,很多人以為今年歐洲最火爆的新聞會是六月舉行的牛劍船賽。
歷史經驗卻告訴人們,不到一年終點,永遠別預測下一個熱點話題不會發生。
八月初開始,“法國的七月革命”制霸了各國報刊的新聞熱點。
查理十世在7月25日提出要大改選舉權,砍去原本四分之三的合法選民。
7月28日,巴黎起義爆發。7月29日,起義者成功控制占領了法國王宮。同時,巴黎之外的省市起義也取得勝利。
這場革命的速度非常快,幾乎沒有遭到多少鎮壓,卻不會令人十分驚訝。
法國人對查理十世的不滿,是從他登基后的十二年間層層累加形成的。
從對軍隊開刀,極度打壓拿破侖相關人士;
又對中產開刀,竟是拿出六十五萬法郎補償上世紀末在法國大革命中受損的舊師土地貴族;
更是進行高度新聞輿論控制,敢提拿破侖一詞就會被抓進牢中,徹底激怒了自由主義者。
查理十世可以說是處處樹敵,開歷史的倒車,與法國各層人群的積怨都越來越深。
今年七月,當他提出改動選舉權,是親手點燃了導火索,直接把自己的王位給炸塌了。
波旁王朝覆滅,奧爾良王朝建立。
路易
菲利普成為新的法國國王,卻違背了1814年維也納會議制定的規則。
當年,歐洲神圣同盟為對抗拿破侖而生,維也納會議議定了拿破侖戰敗后的歐洲格局。
要恢復歐洲封建舊制度,就仿佛拿破侖從未來過那樣。
其中一條,要嚴厲打擊革命,規定了參會各國的封建君主繼位正統性。
七月革命后,奧爾良公爵登基,顯然與維也納會議的精神不符合了。
盡管奧爾良王朝不是共和制,但也不是傳統君主專制,而是君主立憲制,由金融資本家為主體控制者。
更重要的是,在維也納會議后,七月革命是歐洲土地上首次獲勝的革命運動。
這讓各國政要無法不擔憂這種風潮會蔓延至歐洲大陸。
對此,英國議會也無法不擔憂會出現政治動蕩,哪怕現在它尚未發生。
如今英國社會有什么會引發民眾不滿,引得怨聲載道,某一天量變引起質變
寄信難寄信貴,人們的交流期望被壓制不被滿足,就是一個看似不起眼但很重要的民生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