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里克理順了其中關聯,“說起來,英國也不是第一次由郵政系統引發矛盾了。”
這就談及兩百多年前的舊事。
當時伊麗莎白一世竭力控制民間通信,皇家郵政不對民眾開放,導致夾帶走私信件之風盛行。
法律規定皇家郵政只為官員服務,但是郵遞員們私下接活。哪怕走私行為被發現后是上絞刑架,但也屢禁不止。
一直到查理一世將皇家郵政向公眾開放,這種矛盾才有所緩和。
布蘭度“所以說,感謝法國送的厚禮,趁著這一股大勢,是提出郵政改革的好時機。
我們要做的,一是寫出方案,二是善意提醒。部分議會成員總是一心一意專注手頭工作,忽視了社會思潮的洶涌變化,這就要讓倫敦報刊提醒一二了。”
埃里克見了鬼的“善意提醒”,這真不是“造勢警告”嗎
小班納特先生入股早知道雜志,是早知道有用到新聞輿論的那一天。
埃里克卻樂見其成,也躍躍欲試起來。
“一家雜志必是不足的,越多報刊關注越好。我還能一則爆點新聞。”
布蘭度側耳聆聽,“請說。”
“您知道免郵資特權嗎”
埃里克說,“早些年,議會通過了議員寄信免費的決議。不受距離、信件重量的制約,只要在信件背面簽了議員的名字就一律免費。”
議員們不花錢寄信,但公眾通信漲價了。
上世紀末,英國郵資就在漲價。即便是最便宜的便士郵政,也從成立時的一便士寄信,漲到了二、三便士。
布蘭度立刻看到了矛盾爆發點。
“是郵局的內部調查發現免郵資部分的金額爆了嗎”
埃里克“我聽到的例子,沒說近年,只說1794年的事。有十萬封免費信從
倫敦郵局寄出,它們不是從議會寄出的,而是從銀行寄出的。”
調查員不以近年事例舉例,而說三十六年的舊案,也算是對外保密了。
不舉實例,但近年因為免郵的虧空金額還能說一說。
“免郵讓總局一年損失將近百萬英鎊之多。”2
埃里克“您猜猜這是怎么弄出來的”
布蘭度“議會成員本身寄不了這么多信,但他們能賣名額。只要在信件背面簽下自己的名字就不必給郵局錢,那么把這簽名權賣出去就行,可不就有額外進賬。不過,這種事要掌握實證有點困難,等于是在查受賄案。”
埃里克“賣名額難查,讓當事議員承認也有難度,但這次運氣好查到了偷名額事件。
郵政系統調查中發現了一封信。一位在白廳上班的公務員在與朋友通信中寫了,他很樂于看到議員們上班,最不喜議會休會期。因為能模仿議員簽名,魚目混珠地免費寄出信。”
這封信怎么到調查組手里的
現在通信沒有信封,都是寫完后把信紙折一折粘起來。
調查員說是粘口松動,不小心看到了信的內容。這真的是運氣,或不是有人故意舉報
這事先擱在一邊,但偷名額的問題被曝光了。
有些議員真的不知情,怒氣沖沖地要追討名譽損害費。
埃里克“免郵資丑聞與七月革命的新聞一起出現在報刊上,想來會觸動很多人的神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