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非每個時間段人們都會追捧巨型化石,但隨著「恐龍」的概念一經問世,相關熱潮又趁勢而起。
其中不乏各種古物展覽。
艾金森教授建議游學團的學生們不妨多去瞧瞧。
火爆的古物展覽多有化石展區,但展覽的主題精神不一定與科學相關。
不乏指鹿為馬,把各種古代生物指認為傳說怪物,而且此類觀點有不少的支持者。
看展覽,擴展視野。
也見識一下如今大眾對化石骨骼認知的多樣性,科學智慧與迷信蒙昧的沖突仍然無處不在。
另一側,從俄亥俄到巴爾的摩的火車上。
布蘭度正搖頭晃腦,身體一顛一顛。
一個車廂,四位乘客,全都是同樣的擺動姿態。
大伙隨著火車運行的車廂顛簸而顛簸,沒有勉強自己保持靜止不動,那反而會讓身體僵直不適。
布蘭度在英國尚未有機會嘗試,這次來美國先坐了一回十九世紀的初代火車。
兩年前,1830年美國第一條巴爾的摩俄亥俄鐵路通車。主要是為了運送貨物,也出售部分客運車票。
該怎么“贊美”它
十九世紀的火車,它貼近自然,它飽含古樸之美,它更能讓人在煙霧繚繞間品味旅途的風景。
說人話,翻譯一下。
車廂非常簡陋,就是把馬車車廂放到了鐵路轉向架上,再把前后車廂連接起來。
蒸汽從車頭煙囪噴出,黑煙與白霧相互交纏。
隨著火車跑動,煙霧從車廂的窗戶邊飄過,時不時把人嗆到。放眼望去,一路多是自然風光,少見人工建筑。
坐火車,這一路呼吸到的空氣質量堪憂,臀部的舒適度更加堪憂,讓人坐了一次就不想坐第二次。
布蘭度卻是第二次坐了。
上次是五天前從巴爾的摩出發,今天是從俄亥俄的回程。
想看山海十八的19世紀危險迷人“b先生”嗎請記住的域名來看最新章節完整章節
隨著美國的工業化推進,建鐵路勢必會開發荒地。
一周前,工人們在俄亥俄州某處修路,挖掘出一批動物骸骨。
隨著恐龍熱讓更多人重視起化石,工人們不像過去某段時間在巴黎地下采礦時那樣,這回沒把化石隨手一扔。
本次列車運回了一堆動物骸骨。先送到巴爾的摩,然后轉運去華盛頓。
它們的買家是韋蘭家族,正是玫瑰莊園的古物展覽主辦方。
韋蘭家族向杰克游學團發出邀請,希望游學團派代表去化石發現地瞧一瞧,鑒定本批骨骼屬于哪些動物。
其中有沒有恐龍有的話就太好了,是趕上熱度了。
布蘭度受邀而去。
這批骨頭卻不屬于恐龍,壓根不是同一個時代的物種。上輩子,人們對此動物的命名,叫它「恐狼」。
如今「恐狼」一詞尚未在學界被提出,沒有相關文章提到發現犬屬下這一滅絕物種,這也可能是第一次挖到它的完整化石遺骸。
不只一頭,這個化石坑發掘了兩頭半恐狼。
之所以有半頭的計數,是有一頭少了后肢部分。
“真是太奇妙了。”
車廂內,漢尼夫韋蘭仍在感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