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ter111
早晚都要與西德尼的探險隊在尋找幽靈島上發生碰撞,索性接受赴約去瞧個究竟。
宴會在今晚,不影響白天參觀海怪展。
怪奇海洋展是新奧爾良當地人辦的展覽,重點展品是人魚。
為了人魚,還單獨開辟一個特殊展館。其中有人魚雕像、人魚繪畫、人魚書籍與人魚標本。
展會導語,提到了“美人魚”的誕生過程。
早期,人魚與“美”無關。
古巴比倫信奉的水神就有魚尾。
古希臘神話中,人魚特里同是雄性形象,是波塞冬與安菲特里忒的兒子。
他不是以美貌著稱,而是以他戰斗力著稱。只要他吹響海螺,就能使得萬海平波。
當時,雄性人魚象征著知識與進步。雌性人魚只是附屬形象,普通而不顯眼。
人們印象的美人魚是什么時候出現的
展會陳列了大量雕塑,特意標注出它們是對各地基督教會雕塑的臨摹。
可以看到,雌性人魚的誘人魅惑形象,從中世紀起的基督教教堂相關建筑物中開始流傳。
一個個立體雕像,被刻在了教堂的屋頂、橫木、圓柱、浮雕與托臂梁上。或袒胸露乳,或兩分魚尾。
再觀察歐洲的民間繪本,也能看到人魚形象的流變。
最初繪圖時不注重性別的特征。
隨著教堂性感的美人魚建筑形象興起,繪本中越來越多雌性美人魚的形象,是突出畫了長發與不著寸縷的女性上半身。
同時期的雄性人魚去哪了是不是同樣裸露身體
不。雄人魚反而披上了僧袍的形象。
自哥倫布發現美洲后,對于人魚的認知又有了新變化。
展會陳列出15世紀之后的各種人魚目擊傳聞。有書籍記錄,有報刊報道。
很明顯,隨著遠洋航線的開啟,人類遭遇人魚的事件越來越多。
與此同時,歐洲人不再把對人魚的認知局限在傳說中,而開始追求獲得標本。
從17世紀起,各種人魚標本出現。先是出現身體的部分部位,比如斷掌、魚尾。
到19世紀,整條人魚標本也被制作出來。不只是骸骨,還有干尸。不全是美人魚的外形,也有面容丑陋到詭異的造型。
它們都被擺放在展廳里。
這個特展區卻還放了兩個玻璃柜。
第一個柜子里,放著一座人頭鳥身的雕像,旁邊介紹,它是「塞壬」。
塞壬,后來被人們混淆為危險人魚的代名詞。
據說它會唱歌誘惑水手引發觸礁船難,但最初的形象其實與美人魚毫無關聯。
第二個玻璃柜,放了兩個半截的尸骨。
白骨化的上半身男尸骸骨,與一條沒有魚頭的魚類骨架。
布蘭度看完整個人魚特展,不由感嘆
“這個策展人很有意思。什么都沒多說,但又把什么都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