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里克認同,一語道破關鍵。
aaadquo策展人沒有評判,只把事實擺出來了。美人魚的出現與教會的精神控制密不可分。來看最新章節完整章節”
最初,人魚是智慧化身,擁有著掌控水域的力量。
基督教在歐洲傳播的過程中,卻異化雌性人魚的形象為美人魚。
妖媚與肉欲的美人魚被堂而皇之地刻在教堂建筑物上。乍一看像是教會非常包容,可以容得下異教怪物。
其實,這何嘗不是一種博人眼球的性吸引手段。
像是魚尾分叉,左右手各持一側魚尾的美人魚浮雕,暗喻著露出了人魚的生殖器部位。
人們不論是持以哪種態度,或批判或好奇或沉迷著去瞧一瞧,能讓教會獲得招募更多教徒的機會。
使用美人魚的形象,吸引了新的教徒源源不斷涌入。
然后編造各種美人魚引誘害人的傳說。明明最初引誘水手的塞壬根本不是人魚,但志怪傳說被人為篡改,漸漸將其與美色陷阱綁定在一起。
通過美人魚的邪惡,告誡男人們要警惕女性的美色,不要被迷惑,否則會結局凄涼。
這種貶低女性的思想,在教會推動的美人魚演變中無時無刻不存在。不去責怪做出淫邪行為的人,而是把一切原罪推到美麗女人的身上。
這一手既要、又要、還要,搞對立搞分化,歐洲教會真是玩得太順了。
很多事就怕深究。
如今,人們早就習以為常的美人魚形象,背后竟有這樣的黑暗流變。
布蘭度“等一會,我想去拜訪一下策展者。您瞧那只玻璃柜,里面放了上半身人骨與下半身魚骨。
我認為這是在暗示近兩三百年出現許多人魚標本的真實原因。展廳里呈現出的那些骸骨與干尸是自然形成的嗎或是精心拼湊而成的,但肉眼看不出痕跡。”
假如是兩百年后,隨著科學檢驗的手段不斷提升,測一測dna就能分辨人骨與魚骨是否來自同一個生物。
現在卻不能。
這更反映出策展者敢于突破時代認知。
不人云亦云,逆流而行,不附和當下主流理論,不認為美人魚是真實存在的。
埃里克“我們再去另外幾個展區轉一轉,說不定能還有收獲。”
兩人又逛了其他展區。
先看到了昨天上午在碼頭見到的巨型千足海蟲尸體,它被浸泡在玻璃缸的透明防腐液體中。
千足海蟲的介紹展板寫了它的捕撈位置,也放了一幅傳說中的海怪康瑞特畫像。
對比兩者,不是完全相似。
海怪的頭部是類鱷魚狀;千足海蟲尸體卻呈現出復雜的進食結構,咽頭能夠由內外翻。
布蘭度看到在這只10米多長的巨型博比特蟲尸體邊,還有另外十只玻璃瓶。
其中都是博比特蟲的尸體,但全部是1米左右的長
度。展板上注明,它們分別在太平洋與印度洋的溫暖海域被撈到。
由此可見,“千足海蟲”的存在不是個例,但體型大到十米的非常少見。
“這里還有一種會隱身的魚。”
埃里克指向鰻魚類的展臺。
策展者將魚的尸體泡在了防腐液中。
它只有眼睛是黑色的,身體其他部分是透明的,成葉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