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難關已過其二,唯一剩下的那個,就是全程難度最高,被譽為諾斯之王的變化拐角。
只不過如同擺蕩之王那樣,在抵達變化拐角的至高王座之前,還有一系列消耗體力的長裂縫甘當前驅。
余曜簡單補充了一下體力,就繼續向下一個目標發起挑戰。
“第二十三段,ancakefke,薄餅裂縫,是諾斯線上最負有盛名的經典裂縫之一,五星級”
老邁爾斯用滿是贊嘆的腔調,一廂情愿地感慨道,“如果有哪家巖館能夠造出這樣的人工巖壁,一定會吸引很多的裂縫愛好者”
這句話一下逗笑了不少戶外攀巖愛好者。
老邁爾斯,你知道的,這根本是不可能的事情
人工巖館本來就很少有裂縫線路,更別提像薄餅裂縫這種經典款,最好連夢都不要做
大家都知道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
得益于當代制造業流水線作業模式的蓬勃發展,巖館里的巖點類型已經相對固定,同類型巖點在外形上大同小異,頂多就是在尺寸和固定方向上有所區別。
但裂縫卻很不同。
這種純粹來自于大自然的造物,一旦固定類型,攀爬起來的趣味性就會被大大降低。
需要特別定制,而且成本高昂。
只這兩條,就足以勸退所有商業性質的人工巖館老板,更別提還是薄餅裂縫這樣的五星級裂縫。
這是大自然才能給出的最慷慨饋贈。
只嘉獎給那些歷經千辛萬苦,成功抵達諾斯線第二十三段的無畏勇者。
很多攀巖愛好者們都嘗試過諾斯線,也有很多人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沒能摸到薄餅裂縫的邊兒,此時看著屏幕里已經出發嘗試的少年,就開始真情實感地羨慕起來。
可這羨慕只持續不到一分鐘,就變成了嘶嘶的倒抽冷氣聲。
有沒有大神說說,這個裂縫一定要用側拉動作嗎,暴露感強得讓人害怕
沒爬過的愛好者們看著屏幕里,手腳都在豎直一條線上、身體持續下沉姿態的少年,總感覺他下一秒就要失去平衡掉下來。
余曜其實也有這種感覺。
側拉動作,原名yback。
y是平放的意思,back是向后,向后平放身體,就是側拉的最原始含義。
所以想要做出側拉的動作,必須要用雙手拉住裂縫邊緣,再用雙腳去抵住墻面做出一個推的動作。
一拉一推間,雙腳的位置越高,側拉的姿勢越穩定,背部也就自然而然地向后傾倒,趨于平放。
這樣腰背微微弓起蜷縮的姿態,對平日里總是腰板挺直的少年而言本身就不太舒服。
再加上薄餅裂縫的位置和側拉的體位原因,沒辦法看清裂縫大小,全靠手指觸碰嘗試,反饋尺寸。
余曜的速度稱不上快,頂多就是比普通攀巖者快了那么一點。
但已經是他所能達到的最快速度。
倒不是技術不過關。
畢竟早在諾斯線剛開始時,少年就已經用一段出色的側拉線路充分證明了自己的實力。
最主要原因,還是手疼。
余曜試圖忽略手背被牽拉,和巖壁、衣服摩擦時,不時產生的火辣辣疼痛感。
連取粉的動作都變得小心翼翼起來。
為的,就是盡可能地避免袋子里雪白刺激的鎂粉被沾上那些紅腫破損的傷口。
這樣的異樣自然瞞不過那些正拿著放大鏡,一幀一幀記錄少年天才一舉一動的技術大佬們的眼睛。
他們停頓了一會兒,才回答了最初網友們的回答。
側拉是克服這條裂縫最快的方式
暴露感的確很強,側拉可以說是傳統攀巖里暴露感最強,最沒有安全感的動作類型
但是對余而言,這些都不是問題,我想他現在最擔心的,應該是自己手上的傷口
戴維在捕捉到這條彈幕時,示意攝影師盡可能地放大了少年的手部鏡頭。
高清攝像頭就將白皙如雪的皮膚上的大片大片的紅腫傷口拍攝得一清二楚。
極度的白和紅對比,大背景又是灰色花崗巖上的豎長裂縫,那些殘酷的傷口就如同懸崖盛滿白雪的裂縫里綻放出的朵朵玫瑰,固執絕望,卻又生機勃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