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邈把話題又稍作延伸“都說秦律嚴苛,讓黔首苦不堪言,但在我看過有關睡虎地秦簡、里耶秦簡,以及岳麓書院、北大藏秦簡等,秦簡的相關研究成果之后,卻覺得秦律其實很完備。”
“在這個時候,能有這樣完備程度的秦律,簡直不可思議,令人嘆服”
“當然,以現代文明社會的目光來看,確實有一些傷害身體的肉刑比較殘忍,有些量刑也偏重了。
可是所謂亂世用重典,治亂象也當用重典,雖不贊同、但能理解。”
“但是僅秦律本身,不至于背上逼反六國遺民的大黑鍋。”
“因為在這其中,未必沒有秦律執行不到位的原因。”
李斯是當世法家大家,司法斷獄的廷尉。
周邈談到了秦律的缺陷,也肯定了秦律的完備,尚算公道在理,他聽了倒也沒生氣介意。
“綜上所述,對各地基層控制不足,源于擴張太快、消化不良,結果就導致政令不達、黔首離心。”
“政令不達、黔首離心,正是是秦亡的原因之一。”
對各地基層控制不足,則是秦亡的征兆。
“關于秦亡的另外一些原因,有剛才說的秦律嚴苛。更還有徭役繁重的原因這一點,我也沒什么可狡辯的。”
“還有,在兼并六國后,依舊沒能停下擴張、與民生息,反而繼續征戰、大肆營建,空耗民力和國力。”
關于這一點,之前嬴政和蒙恬都已經知道了。
“北卻匈奴、五征百越,修長城、治馳道、建直道、開靈渠,還有修驪山皇陵,這些征戰和工程,極大地消耗了民力和國力。”
關于徭役繁重,周邈沒有狡辯的,但關于繼續擴張,他表示有話要說
“不過在兼并六國之后,大秦依舊繼續擴張,其實也是局勢所迫。”
“因為大秦的軍功爵制度,它決定了大秦必須擴張,不停征戰,才能維持黔首的晉身通道的運行。”
“兼并六國之后的大秦,就像一架下坡行駛的戰車。一旦急停,便會翻車,車毀人亡”
“無法可施,只能眼睜睜看著戰車往下沖,或許滑入深淵,或許在觸底后,還能再次攀升。”
軍功爵制不能停,不停便要繼續征戰。
征戰必有人丁傷亡,則必會加重黔首離心。
基層控制不足,就需治馳道,連接交通,以加強控制。但這又加重了徭役。
愈是控制不足,愈要用秦律約束,秦律就愈顯嚴苛。
人丁傷亡、徭役加重、秦律嚴苛,于是黔首離心。
黔首離心,則統治不穩;
統治不穩,則黔首進一步離心
一直沉默的隗狀開口“如此,豈非無解”
周邈無奈表示“以現在的生產力、交通和運輸力來看,要想完全統治中原大地,是很難實現的。”
同樣一直沉默的王綰,也在此時開口“這就是臣當初顧慮燕、齊、荊地偏遠,提出分封諸皇子前往的原因。”
提倡全面郡縣制的李斯,當即反駁“如我當初所言周文武王封子弟同姓甚眾,然后疏遠,相攻擊如仇讎。分封,乃紛亂之始”
對于王綰的說法,周邈也不由予以反駁。
開口先是一頓夸“王丞相,陛下雄才偉略,千古一帝之首是也
陛下所創封建帝制,沿用漫漫兩千年,郡縣制核心的集權思想,更是沿用到現代,并將一直沿用下去”
“陛下所建秦朝,是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封建王朝陛下之功,無人可以超越”
接著就擺事實、講道理,與王綰對線
“漢承秦制,吸取秦亡教訓,如王丞相所說的,采用了郡國并行制,將偏遠地方分封給諸皇子。但不也爆發了七王之亂”
“即使與陛下同為千古一帝前三的漢武帝,最后也用了推恩令,將王國和侯國分割納入大漢郡縣管轄,才堪堪化解諸侯割據的困境。”
王綰胸中的一口氣泄了。
原來他一直緘默堅守的,歷史驗證結果只是不過如此。
分封不對,郡縣不足,似乎已經無解。
一直以來,嬴政都只是聽一聽周邈的未來之言。
聽后僅作參考,諸事決斷,大多依舊如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