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良身體本就纖弱,今日一天未得休息,眼下又情緒不穩,已經腳步虛浮,無力向前。
順勢在臺階上坐下。
韓成見此,脫下自己的外裳,疊成方塊遞給張良“石階冰涼,謹防寒涼入體。”
張良接過,墊在臺階上。
為韓成此舉的禮賢下士,又思及前途慘淡,不由臉色愈差。
重新坐下,張良泄出一口氣,道“有此科舉取士之國策,大秦安矣。”
韓成聞言大驚“卿何出此言大秦貴族、上卿和功勛們,豈會無動于衷”
張良哀笑搖頭,否定道“大秦并非如六國一般,貴族世襲罔替。衛鞅入秦,圖強變法,實行二十等爵制,自此軍功封爵。”
“否則為何衛鞅最終會落得身死且車裂以徇只為平息秦國世襲貴族的仇恨罷了。但衛鞅人雖死,變法舉措卻不曾停。”
“大秦如今實行的二十等爵制,爵位確實可繼承,卻也非世襲。
且僅是列侯和倫侯,可完全繼承爵位,卿級爵左庶長至大庶長往下,皆是降級繼承。
大庶長繼承,更是降九級繼承,其后依次遞減,直到左庶長往后方才穩定為降兩級繼承。”
“列侯、倫侯食邑,其余諸爵食俸祿如官吏。而大秦列侯、倫侯,方才幾何”
“而今大秦一統天下,此后戰功必然愈難獲得。軍功爵制下的百姓,諸爵后裔,又何處進身、何處封爵”
韓成雖非大賢,卻也非蠢人,話說到此處,他也恍然大悟。
“因
此,大秦貴族、上卿和功勛們,并不抵制科舉取士。
反而這些人,是支持科舉取士的因為當大秦再無戰事時,其后裔還將有新的晉身之道”
“正是如此。”張良頷首,贊同韓成的結論。
又道“至于說,科舉取士的國策施行,擔憂百姓擠占機遇”
韓成又不懂了“難道不會百姓躋身朝堂,現在這些上卿功勛們,難道不會因而被擠占了權位”
韓成到底是韓國王族,不知底層世情。
張良則要通透多了“眼下世道,只說書籍不傳外家,百姓手中便無書籍。既無書籍,如何識字讀書”
“孔仲尼因材施教,不拘出身,自此私學興盛,卻也只有七十二賢,私學若干。然之于天下愚民千萬呢杯水車薪而已。”
“就算天下百姓自今日為始,開智識字,然沒有十年之久,根本無法參加科舉。于上卿、士大夫之家,能有什么妨礙”
韓成明悟“就好比蟲蟻與猛獸,蟲蟻即便被允許進食大餐,放任長大,也無法與猛獸角力”
“確如此理。”張良為韓成的聰慧而心痛。
大秦安定在望,他們復國機會渺茫了。
“十年、四屆科舉,大秦最緊要的位置,早就已經被現有的士人們占據,何懼后來者百姓擠占權位”
“現在科舉選士,本就是從貴族、卿大夫、士人等權貴中去選。”
雖然殘酷,但事實如此,天下仍舊是少數權貴的天下。
韓成明白了“歸根究底,肉終究是爛在自家鍋里的,百姓想要分一杯羹,還任重道遠。”
最多再有如蕭何、劉季、曹參一類,識字的下吏然而他們能識字讀書,本就非普通百姓了。
二人不甚清楚的是之所以科舉取士,旨在于填補大秦基層官吏空缺,并且給百姓畫上一個餅。
事實上,確實會有如蕭何一類吃到餅者。可若真是賢才,讓他吃到又如何
世上的大賢才,終究稀少。
張良又道“大秦的這些上卿們,有幾個是秦國本地人”
“遠的張儀、范雎、衛鞅等不說,眼下的李斯原是楚國人,蒙驁、蒙武、蒙恬和蒙毅的蒙家原也是齊國人。”
“秦國,沒有根深蒂固的累世之家。”尤其是在始皇帝的霸道威壓之下,更不會有。
張良想到什么,臉色更添灰敗。
終究還是說了出來“反而是六國遺民不,六國士人,才是最擁護科舉取士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