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獨嬴政,大秦君臣對周邈的印象約莫都是似六國貴族子弟,至親寵愛,衣食豐足,讀書為娛,未經疾苦。
但不倨傲凌人,反而善良赤忱。
可此時,卻以一種不過尋常的語氣,說起貪腐亂象。
乍然之下,大秦君臣不免驚訝,可很快便也明悟了。
越是豪富、權盛,越能深諳俗世陰暗,只因為他們身處其中。
耳濡目染,性情天真如周邈,也已頗曉貪腐之事。
何況從周邈的言行,可以看出他可能也是見多識廣而已。
“因此貪腐總是不能禁絕。尤其如今六國故地的基層官吏,許多都不曾歸心大秦,自然不會盡忠盡責地辦事。”
“科舉取士尚未舉行,又不能替換掉現在那些官吏。”
李斯反駁“即便來得及科舉取士,替換一遍六國故地的官吏,也收效不大。
全因至少前三屆科舉取士,應試者都只會是現有的士人六國故地的應試者,自然也只會是六國士人。”
李斯這話與大朝賀當晚張良的見解類似,大秦君臣也都有此共識。
科舉取士,本就是緩解基層官吏不足的同時,又收歸六國遺民之心。
“新官吏依舊會是六國士人,換湯不換藥罷了。”
周邈一愣,反應過來,似乎異地為官制度的確立,是始于漢武帝。
“李廷尉所言,是建立在本地為官的當下舊制上的。”
既然說到這里,周邈也就簡單插敘一句“針對郡縣自治現象嚴重,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倒是可以采取仕官避本籍的異地為官制度。”
“科舉取士為朝廷了可供調配的官員,朝廷有了人力資源儲備,自然就能避籍指派官員任職了。”
“雖然異地為官,針對的是官而非吏,吏員仍舊會拉幫結派,但官員可以轄管吏員,而且異地官求政績,本地吏求財富,立場不同,也降低了沆瀣一氣的可能。”
只是降低可能,畢竟還有不求政績也求財富的官。
周邈就是歷史文明智慧的搬運者,只能淺談兩句異地為官制。
殿中大秦君臣卻能當即恍然明悟。
負責施行科舉取士的左丞相隗狀,敏銳道“陛下徙天下豪富于咸陽十二萬戶,此舉充實關中的同時,也削弱了六國故地的本土勢力。正好方便大秦異地派官,如此更能加強掌控六國故地了”
“左丞相記下此制度,待到科舉結束授官時,即可順理成章施行下去。”
嬴政言罷,看一眼茫然無所覺的周邈。
果真是身懷寶山不自知。
異地為官制只是題外話,但隗狀卻從中得到了靈感
以科舉取士一事,制約此次修建馳道中會出現的貪腐亂象。
“陛下,既然六國士人的軟肋,在于進身之道科舉取士,我們何不拿捏住他們的軟肋,
叫他們不敢貪腐”
周邈一時茫然,其余人已經若有所思,只是也不會搶隗狀的話。
嬴政“左丞相請講。”
隗狀娓娓道來“眼下正值各郡縣陸續收到下發的科舉教材的當口,也是各地士人決定是否應試并備考的時候,正該公布科舉報名的條件資格了。”
科舉教材不容錯漏,造紙廠和印刷廠又來不及鋪建到各郡,便在咸陽統一印刷。
盡管每郡每科六十套,總量也不少了,直到前兩日才往各郡運輸。
而公布科舉報名資格,在隗狀的日程安排中,也就在近兩日了。
隗狀終于圖窮匕見“除了諸多情理之中的限制之外,還可加上一條戶中有犯貪腐罪者,不得報考。”
周邈眼睛一亮這他聽過直系三代以內有犯罪記錄的,考公政審不通過。
但隨即,司法斷獄的廷尉李斯先是夸贊“左丞相此法甚妙。”
然后再提補充意見“只是未免不成體系。不若這般,陛下發旨昭告天下因首屆科舉,特別恩赦,除犯謀逆、殺人等重罪之人,其余有志之士皆可報名科舉。”
秦律乃一國律法,不可輕改,修訂也非一日之功。在此之前,可以先通過大赦、賜爵等手段,進行緩解。
也免得六國遺民動輒誹謗秦法嚴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