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積重難返國庫空空一代皇帝,向自己岳父都借不到錢
一連串的詞匯被不間斷地砸入朱元璋和朱棣的腦海之中,讓他們緊跟著一片大腦空白。
“這后世人的意思是大明亡了亡在這所謂,財政問題上”
朱棣喃喃開口,吐詞之間都帶著幾分輕飄的恍惚他們不是沒有見過朝代的興亡更替,這世上哪有亙古不滅之國
但是,他老爹朱元璋才剛剛收拾好舊山河,明初一片勃勃生機萬物競發。他才知道這樣的帝國,之后將會交到他的手上,他正思考著自己將要如何帶領大明走向更高的繁華
結果話鋒一轉,滅國亡家的結局就砸到了他的頭上。那被稱為崇禎的他的不知道第幾世孫披發覆面,以示無顏見祖宗在天之靈,毅然決然在一棵歪脖子樹上吊死了。
單看這行為,好像還確實保留住了最后一絲骨氣,君王死社稷和他說的天子守國門還挺搭的是吧但是就是心痛啊心痛
朱棣霎時虎目含淚“爹咱多找幾個懂這經濟的人好好討論一下吧”
宣德景泰兩朝的臣子尚且還能保持著一種冷靜后來的官員群體貪污腐敗關他們什么事
他們頭頂上的兩位皇帝,不管性格如何,都能稱得上一句想要有所作為的英主明君,朝政的風氣還沒有墮落敗壞地徹底,此刻也就沒有滿朝嚷嚷為自己辯駁澄清的混亂。
而朱瞻基和朱祁鈺心里也清楚這一點,這對身處平行時空的父子幾乎同時在心里下了差不多的決心對官員的寬嚴,需要重新調整一下限度。
他們都是對看重的優秀臣子不吝于關懷與偏愛的人,但尚且能夠保持著足夠的冷靜,可是他們的后世皇帝呢他們能夠不隨心所欲,不肆意妄為嗎
同時戶部尚書們齊刷刷被加了重任經濟這種東西,應該和你們有關吧。
當然,明朝的滅亡,原因相當復雜。我們不在這里多掰扯,回到黃蕭養起義上來。
除了經濟原因之外,堡宗的用人問題也很突出當時的廣東官員貪暴,“廣東右參政商惠,守已不廉,怠于撫字。”“宥內使張斌罪,時斌在廣東,典守珠池,擅作威福,擾害生民”
可接到這些彈劾的堡宗卻不以為然,看慣了仁宣之治承平之后吏治逐漸敗壞局面的他并沒有將這些垃圾官員明正典刑,反而放縱不管。
而自仁宣時期起,廣東就時有發生水旱蝗災,天災不斷,到了宣德十年更是以至于“廣東肇慶、雷州一府,去年春旱田苗枯槁,秋田又被颶風涌潮渰沒,禾稼無收,人民饑窘”。
這些都是隱藏在王振弄權之下的暗刺,正統早年就是一個看似強大實則暗流涌動的時局,可是堡宗沒有意向去處理這些問題。
黃蕭養一朝事起,最該前去平叛的廣東官軍,因為還有大部分在正統十三年被調去了廣西平叛,所以時任廣東左參議的楊信民數次奏請“調回在廣
西的官兵”
dqu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