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變革”
朱瞻基為后世人言語間透露出的信息量心中隱隱發顫為什么對于傳統以來一直不被重視的商人,天幕卻反其道而行,說要用正確的思想進行引導
它為什么不認可那些商人轉而去從事相對正經的“本業”,反倒可惜他們沒有進一步發展“末業”
天幕分明之前在講漢朝孝景皇帝的時候,也在大力肯定著他重本抑末的措施啊
可為什么,為什么到了他們明朝
它說的變革,是要變革什么呢
宣德皇帝帶著對未知的惶惑與困擾,目光移向底下神色各異的朝臣。
“土壤的改良,種子的選擇,技術的改進”
朱元璋重復著天幕給出的三個例子,出身社會底層的淮右布衣自然不難聯想到這些都與農業有關,應該都有利于糧食產量的增加。
可是令他震撼的是,后世人竟然認為這是商人該去解決的問題
“怎么可能呢為什么呢”
老朱有些艱難地喃喃低語。
這毫無疑問是堪稱離經易道的想法,簡直顛覆性地,要把朱元璋所有的固有認識打碎。
朱棣倒是結合自己往日見過的那些富商,品味出幾分味道來了“爹,后世人說這些是商業性的問題,不等于是一定要商人去做的啊。”
“商業性,也就是說,是跟商人行商性質差不多的問題。而商人最大的特質就是重利,為了利益他們可以不惜一切代價,鋌而走險也不為過。”
“所以”他慢慢地理順自己的思路,感覺隨著這一點被后世人點破,腦海中被拓寬了不少的方向。
“這三件事,如果辦成了都是有利可圖的。而商人為了賺取利益,會努力去向更高的方向發展。”
“說到底,”他給這件事下了最后的定義,“無非驅之以利。”
朱元璋懂了,老而彌精的洪武皇帝稍一瞇眼,眼底閃過一道精光。
“這三件事想要做成,肯定需要不小的財富。”
他篤定地說道“百姓肯定想要種出更多的糧食,但他們沒有那個本錢去辦成這些事。”
只有商人,如果有足夠的利益在前方誘導他們,為了能夠攫取更大的利益,他們將有足夠的財富與動力去完成這個想法。
但是嘛“那咱們又不一定需要商人來主導這件事情。”
父子倆四目相對,明白了對方想到了一起去了
這什么什么技術的改進,讓朝廷來做不行嗎
經濟的話題說到這里,我們來進入軍事部分。
軍事部分其實講起來也會很短。因為景泰其實主要就干了一件事,但很詭異地卻成為了他所有措施中影響最為深遠的舉措,被時人稱為“雖未能如祖宗之舊,要以救弊舉廢,振弱為強,斯亦有足觀者矣。”
在之后百年的時間里面,雖然屢有廢止或者更
改,但到底對明朝的發展起到了正面的作用。
dashdash
本作者浮笙閑提醒您最全的歷史觀影從景帝開始盡在,域名
于謙的目光一下子顯得更為專注起來,而景泰也跟著明悟這應該是后來,于卿將他的團營訓練的舉措最終完善成制度了。
于卿果然是他的賢臣能臣啊
朱祁鈺大為感嘆。
團營制的前身,其實是朱棣所設立的京軍三大營,即五軍營、三千營、神機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