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的是,他在張良由于刺秦失敗而郁郁寡歡,對于自己未來整個人生的方向都迷茫無措的時候,給予了他一個新的選擇,授予了他一部兵書,太公兵法。
蘇軾在他的留侯論一文中,對于兩人的相遇和發生的故事,將其簡短而有力地總結為“以為子房才有余,而憂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剛銳之氣,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謀。”
這是很有道理的。因為此時的張良,他尚且會由于黃石公的傲慢無禮,而想要毆打這個,竟然敢叫只不過是恰巧路過的自己替他撿鞋的老人。
嗯,雖然會發怒這件事很正常。別說人張良可是老韓國正綠旗的貴族,就是一普通人,面對這局面都得罵上一句老東西沒臉皮子的。
但是能成大事的人物,就是要做到能忍常人之不能忍我黃石公看你張良文質彬彬的,挺能耐一小伙,你所思所想竟然只是去刺秦啊
這要是成功了就是讓秦皇去給韓國陪葬,失敗了你就自個去是吧真行,好一個不成功便成“人”
,十八年后又是一條十八歲的好漢的玩法。
能不能有點志氣
有本事就好好學我這本書未來去造反,讓整個秦朝去陪韓國
“”
漢初所有人,都為后世人這突然接近發癲一般的論述頓住了動作。
什么叫做正綠旗雖然韓國確實崇木德尚綠色,可是為什么要用某某旗這樣的稱呼去形容張良的貴族身份
什么叫做成功了就讓始皇帝陪葬,不成功就自己陪葬啊不成功便成仁是你這樣用的嗎我記得你們好像未來挺崇尚儒家的吧
孔丘聽了你這樣的誤解,真的不會被氣活過來嗎
“那位叫做蘇軾的文人,行文真是流暢自然,且極具自然樸實之美。”
陳平淡然地轉移了話題,但從這短短的一句話之中,竟然還出現了形容詞的重復,也可以知道他心中的難以平靜。
后世人的語言藝術,對于他們來說太過于超前了,還是看看那比較容易被他們欣賞的蘇軾吧
“確實啊,寫得真好”
劉邦也從善如流地開口,避開了那些說不準能讓當事人張良心梗的語句,大力稱贊起了這位蘇某人的文筆,順帶還不忘夸夸他和張良之間的君臣情誼。
“他未來評論子房的時候,寫的都是留侯這一稱呼。看來在沒有天幕出現的本來的未來,我也會給子房你封上這么一個侯位啊”
“這就是我們君臣情誼的見證啊”
于是在座其余幾人都紛紛稱是,默契地避開了一切聽不懂且容易陷入尷尬的話題。
劉邦說得好啊
蘇軾說得好啊
張良我謝謝你們的體貼了屬于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