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良在下邳的這段時間,毫無疑問的是進修神功大成了。但是我們都知道,高段位的選手往往都容易進入一種寂寞如雪的境界。
張良也差不多如此,他后來和不少人嘗試聊過太公兵法,卻沒什么人能給他足夠的回饋。
韓信你這么說我就有點想看了。
帶著好奇和探求的目光小心翼翼地落到張良身上,對旁人視線稱得上一句敏感的謀士于是順著來源看向近來正負責申理軍法的將軍。
“韓將軍不必這么看我。”
于是張良莞爾,淺笑之余還帶點無奈“將軍對于兵法,肯定是能夠聽懂的。”
他想了想,又道“既然將軍近日負責整理兵法,那么良之后自會將兵書一齊送至將軍府上。若是將軍不介意,良也可以在旁幫忙整理幾卷。”
他聽說韓信最近的工作量確實挺多的,大將軍府上的燈火好幾個晚上都亮到了深夜。
雖然張良不是那種樂于奉獻,無私加班的人設,在自己擅長的領域,也不吝嗇稍微分擔些許。
于是韓信快樂起來,果斷地點了點頭。
這種無人理解的挫敗感一直持續下去,直到他和劉邦相會,本來不抱什么期望的張良隨口提了幾嘴,卻得到了劉邦的拍案叫絕,并且當即一一施行。
這下可真真像極了“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這種高山流水覓知音的際會,一瞬間便擊中了張良的內心,讓他情不自禁地發出了“沛公殆天授”的感嘆,在自己的目標實際上和劉邦并沒有太多關聯的時候,依舊心甘情愿地為他輔佐。
這樣堪稱天作之合的關系,也成了后世很多君主,為了拉近自己和謀臣之間的關系的固定用語,比如三國時期那幾家,動不動就是“吾之子房”的,張良看了都得跟他們要版權費。
“難道不應該是朕先生氣嗎”
劉邦迷惑住了你們沒有自己的謀士嗎你們沒有自己的詞匯嗎
子房是他的謀士懂不懂不要輕易來沾邊碰瓷啊
并且,劉邦在心里理了理上一次光幕透露出來的后世信息。
他開創的漢朝,后來被后世人稱呼為西漢,后面又有什么東漢和蜀漢,開創者還都是劉啟兒子的后代。
西漢之所以會變成東漢,應該是后世人在講漢的正朔流變的時候,那王莽第一次篡漢,后來被他那叫劉秀的好子孫光復河山了。嗯,真不愧是廟號是世祖,謚號是光武的皇帝啊
之后東漢末年陷入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局面,最后被那曹老板,不,曹老板的兒子篡位建立了魏,同時代并列出了蜀漢和東吳這就應該是那三國時代了。
劉邦你們三國篡了我們漢朝的位置,還要用我和子房的故事好離譜
他無師自通了那個版權費的意思這要是他們能站在他面前,不給點補償費什么的都說不過去
話說回劉邦,他在芒碭山呆了其實
也沒多長時間。因為隨著胡亥的倒行逆施,各地的起義情緒終于隨著二世元年七月,陳勝吳廣的大澤鄉起義而達到了巔峰。
這里要說一句,陳勝吳廣起義,雖然絕對不像是有些人陰謀論的那樣,六國貴族復國運動的提前布局,也不是兩個懂法的法外狂徒欺負文盲,但也確實不是司馬遷口中的真“斬木為兵,揭竿為旗”
479
dashdash
825
dq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