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聲音極低沉著。
萬幸的是,比起未來堪稱屢屢碰壁的諸葛武侯來說,劉邦的情況要好上不少。
分封劉邦為蜀王,都成都領巴蜀的命令還沒正式施行,風聲走漏之后就成功驚動了張良。
此時的他,分明因為項羽諸侯國人各自歸國的安排,不得不離開劉邦而回歸韓國,但心里卻依舊放心不下,更為劉邦將要得到這樣的安排而深感憂慮。
安居一方,如果劉邦的志向不過如此,那么張良又何必多勸但他是與劉邦心心相印的知己,自然可以懂得他內心的野心與渴望。
于是張良開始行動起來。
劉季那原本因為前面出乎意料的發展而有些空白的大腦,此刻在張良的心跡與靠譜面前重又激活了。
劉季子房還得是你啊
他已經提前開始適應未來的自己在張良身邊時常能夠感受到的那種,只要有他在場就能莫名其妙出現的心安了。
項羽是個不耐煩玩弄權術的軍人,對于分封天下這般復雜的政治安排和勢力平衡,除了情感上的好惡外他基本上沒有什么判斷的能力。
楚軍中真正統籌規劃這些方案的是范增,老謀深算的謀士,老早就看穿了劉邦一伙人的威脅。如此慢刀子割肉般的陽謀,十有八九也是出自其手。
那么直接走范增或是項羽的門路都是不行的。可是張良早年就與項氏來往,自然對于項家內部密切的親緣依賴關系了如指掌項羽面對范增交上來的方案,肯定得問問項氏族長項伯的意見。
而項伯笑死,鴻門宴上他到底是哪邊的想必大家心里都有數吧
于是張良毫不猶豫地再次找到了項伯,將劉邦曾經贈給自己的黃金兩千兩,珍珠二十升悉數轉贈給了對方,希望他能夠關照一下劉邦,在領土的分封上有所變通。就算王巴蜀已然成為事實,那么能否將劉邦手下酈商現在掌控的漢中一并封給劉邦呢
項伯爽快地答應了。一方面當然是張良的面子,而另一方面,劉邦鴻門宴之時愿意在他面前低頭做小約為兒女親家的姿態,也確實讓他極為受用。
范增的話算個啥他項伯才是項羽手下的二把手你看看這項家誰說了算
等到消息正式傳出來的時候,劉邦整個人應該都是火氣上頭恨不得去和項羽火并的局面吧秦王和漢王這上下差異大得未免過于明顯了
可他到底不可能真的做出什么有力的抗爭來,畢竟實力的對比太過殘酷了。就連張良告訴他為他爭取來了漢中,也不能真正讓劉邦重新振作起來。
于是只能張良勸告完了上蕭何,聽完了他一番對于如何以漢中為王業根基,收攏巴蜀的物力人力成就大業的細細分析之后,劉邦畢竟是天授才能的政治家,很快收拾好了心思,抬頭就是一句“好”。
漢王就漢王,只要不是絕望到被困在巴蜀,未來總會還有法子的。
是啊,總會有法子的。
就算張良不得不和他依依惜別,但他臨走前還不忘讓劉邦燒毀棧道以方便積蓄力量,只要劉邦做到了東向,他相信張良早晚會來與他一道的。
就算沒了張良,他的身邊還有蕭何,還有樊噲,還有夏侯嬰,還有周勃
腰間配著長劍的青年人,眼神在周邊這只算不上熟悉的部隊中左右打量著。
他的面容還很年輕,可眼神卻帶著點凌然的鋒利。
以及在他不知道的時候,發現劉邦的局勢成功變成了他可以接受的難度之后,終于姍姍來遲,背楚歸漢的韓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