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錮之禍大致分為兩次。
第一次自桓帝手中興起,主要的原因是當時社會矛盾激化,政治局勢黑暗,以太學生為主體,名士為領袖的士人集團,將矛盾的由頭指向當時專權腐敗的宦官集團。
但由于力量較為單薄,且士人內部發生了分裂,相互攻訐,斗爭的結果是在宦官的慫恿之下,桓帝收系士人代表李膺,并下令郡國大捕“黨人”,牽連兩百多人。
雖然第二年,李膺及這些黨人就最終被赦歸鄉里,但也禁錮終身不得任用。
等到桓帝死后,靈帝繼位,依舊是皇帝年幼,外戚專權,作為大將軍的竇武和當上了太傅的名士陳蕃聯合,組成了外戚和士人的聯盟,想要趁機誅殺宦官。
可是由于對宦官勢力的趕盡殺絕,引起了其拼死反撲。在流血沖突中,因為中官手握靈帝和太后,把握了詔書,所以最終取得了勝利。
“”
劉徹感覺這未來東漢的政治斗爭水平,已經發展到他逐漸沒辦法理解的水平了。
不是因為太過高深,是細究細節屬實有點離譜,離譜到他都有點懷疑這是正常的皇帝,不,正常的政治家該有的操作嗎
“都已經皇帝年幼,外戚專權了,”劉徹最后還是忍不住吐槽起來,“那群宦官肯定心里也清楚一朝天子一朝臣,早該低調下去了吧”
不管是外戚還是宦官,其權力本質都來源于皇帝。
當新帝繼位而大權掌握在太后手中的時候,權勢依附于前任皇帝的宦官勢力自然會蟄伏起來要不然之前東漢那所謂的循環與輪回是怎么上演的
就算這一次宦官因為被皇帝封侯了,勢力顯得有些保障了。“那竇武都不知道什么叫做徐徐圖之嗎”
最起碼先把那群宦官給調離核心,好把皇帝和太后這兩個他權勢地位的來源給保護好啊
劉徹嫌棄地閉眼。
宦官重新把握住了大權,于是掀起了第二次轟轟烈烈的黨錮,對士人和外戚進行政治上的追殺,終靈帝一朝,始終對士人都保持著一種壓制的態度。
這樣的態度毫無疑問標志著中央和地方的決裂,標志著本身就與政治中央保持著相對獨立的士人階層與中央權力之間干脆的決裂。
盡管這樣的割裂,之后隨著黃巾起義的爆發而有所彌合,但歸根到底是已經發生并且無力回天的。
“黃巾起義”
盡管本來就因為政治黑暗爭斗尖銳的未來而頭暈目眩,真正在聽到了起義爆發的時候,劉秀的心依舊是一下子突然沉重下去的。
他畢竟是皇帝啊
就算子孫的昏庸與不爭氣讓他被氣得喉口發燙,可是當這樣的混亂最終得到了應得的報應之時,他還是會有不愿事態如此發生的情緒。
但怎么去理直氣壯地詬病起義的人呢,他自己難道不算是造反出身的嗎
于是他哽住一瞬,繼而將苗頭對準了那屢屢被后世人點
到的桓靈二帝“這怎么還不夠昏庸了”
“就算沒有秦二世那般無道,他們倆難道還有理了嗎”
劉秀不知道那幾個被挑出來對比的后世昏君如何,可他覺得這有什么好比的“別人比他們爛,難道就能說明他們不爛了嗎”
他直接一個震怒都是昏君,還分什么三六九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