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讓他們無緣無故放棄走過正經禪位流程的魏晉,去承認蜀漢的正統,到底有點為難。畢竟這事也關系到他們自己法統所在,為了感情上的憐憫去動搖自己的國運,正常人做不太出來。
“怎么能這么說呢”
劉秀皺了皺眉,他自然不難從那漢的國號和劉的姓氏,分析出那是他們劉家人的后代。
雖然不一定是他的血脈了,卻也不妨礙二興炎漢的光武皇帝,隔著時間門的長河,對于做出了差不多事情的劉備產生了些許當祖宗的憐愛之情,憤然打抱不平起來。
“人心不齊何以成大事以興漢為旗幟聚集人心,若非時運不濟地利不在”他有點卡殼,這種事情拿出來說好像有點賣慘強行找借口的意味在,于是重又改口“最起碼它不至于偏安一方啊”
可是事情在東晉第一次有了異議的提出,在南宋時期發生了真正大規模的反轉。
我相信大家看見這兩個朝代,大概也能猜到反轉的原因是什么了。
對,所謂“正統”,借由繆鉞在三國志選注前言中的話,就是完全為封建統治服務的,為的是說明當時政權的合理性,不是一種完全固定的是非標準,權衡的關鍵在于是否對于當時的封建統治有利。
西晉承魏,北宋承周,都是定都中原的政權,自然認可的是魏為正統,而等到東晉和南宋偏安一隅,自然也就認可同樣位居長江以南的蜀漢為正統。
這么一算,東吳是真的慘啊。論禪位大義不如曹魏,論血脈正統不如蜀漢,孫權想要證明自己正統性都得搞封建迷信,表示讖諱有言,東南有王氣,自己就是應命之人云云。
在三國演義中沒什么存在感就算了,明明比蜀漢國力要強一點,國都都被東晉占了,結果到最后也沒混上后世承認的正統。
大概也就能在南宋詞人的愛國詞中,憑借他們的借古諷今刷刷正面存在感,用當
年孫權雄踞江東堅持北伐來諷刺一下南宋朝廷的偏安吧。
孫權多少得跟辛棄疾在地府里執手相看淚眼,感謝一下幼安“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
heihei
dquo”
這話當然是睜眼說瞎話,那辛棄疾說不準只是單純地拿孫權出來做典故用,像后世人所說,用以諷刺那南宋的偏安。
可是孫權雖然明白這點,心緒卻也真的慢慢平靜下來,沉默著穩定情緒,他最后重又笑著開口講起了玩笑“聽起來,倒有幾分音韻的感覺。公瑾要不為我補完全曲吧”
畢竟寫得是真的好啊,聽得他確實有點想和那辛棄疾見面了。
但沒事,曹操在南宋文人口中的下場比他慘多了。
他好歹還能是堅持北伐的英主,曹操在朱熹的資治通鑒綱目凡例中,都已經直接和王莽、董卓并列齊名了。
“”
一直哪怕心里稍有起伏,但表面上大體都能保持住一種不動如山的曹操,這回事真的徹底破防了。
王莽他想想都忍了,畢竟他確實打算按照他的路子照抄禪位。
但是“董卓是怎么回事”
未來的魏武帝呼吸急促,有一種快要眼前一黑心肌梗死的沖動。
“董卓他配嗎”
討董聯盟積極分子當場崩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