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
我們當然不能因為曹操早年對漢室的付出,就為他后來代漢的行徑辯護,說是獻帝逼反,他自己沒有分毫心思;卻也不能因為他后期的篡逆行為,就矢口否認他早年對漢室的感情,不愿承認他漢臣的一面。
畢竟,如果只看曹操前半生的所作所為,又何嘗不是種“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向使當初身便死,一生真偽復誰知”,好一個意氣風發赤膽忠心的漢臣呢
“好詩”
文人的神經被精妙的語句一瞬間觸動,曹操甚至還來不及對當年那句一語成讖的箴言做出回應,就為下一段后世人隨口吐露的詞句攝住了心神。
那不是現今流行的五言詩的模樣,但是以他的文學水平,欣賞起來卻也毫無困難。
七言的格律,言詞樸實通俗而用典自然流暢,表面平淡無奇,然而詩人的功底卻從這樣的信手拈來中展現地淋漓盡致。
文風本身也就是大氣開闊氣象的曹操繼續細細品味了幾分,最后再嘆了聲氣“確實是好詩啊”
可惜,他摸了摸長須,那恐怕是后世的文體與詩人,他理當是無緣得見了。
“意氣風發赤膽忠心”
劉備感覺自己聽得都有點頭皮發麻,晃了晃腦袋,試圖將那種微妙不適的感覺拋開。
“我雖然知道他早年對漢室確實有幾分真心,”他有點惡寒地搓了搓手臂,轉頭對著諸葛亮吐槽起來“但是后世人這么夸,我就覺得太不真實了。”
而聽聞此番話語的文臣稍微蹙眉,神情中是不敢茍同的嚴峻。
“徐州之事,主公可還記得操固然早年不曾篡漢,然為人刻削,又何嘗擔得起極盡褒美”
劉備先是一愣,繼而面色也跟著正經起來。
“先生所言有理。”
和曹操和解是不可能和解的,說是漢賊不兩立就是漢賊不兩立。
曹操是宦官養子之后,他家族的權勢和皇帝的信重與厚待有著密切的聯系。
在東漢皇帝普遍扶持宦官以為自己皇權臂膀的時代,曹操因為家世,也能稱得上半個皇帝的自己人。
所以,與袁紹等出自相對獨立于皇權的士族集團不同,他早年的態度也確實比前者更偏向漢帝。
他二十歲通過舉孝廉入仕,隨后不久就出任了洛陽北部尉一職。
在位期間整治綱紀,嚴肅法紀,造五色棒以威懾京師權貴,用蹇碩的叔父殺雞儆猴,使得“京師斂跡,無敢犯者”。
雖然他后來因此被明升暗調,離開洛陽這個權力中心上任頓丘令,但到任之后也不見抑郁之氣。反而依舊留心于朝野大事,曾經就士人集團被黨錮禍害一事上書諫言,言詞懇切動人,被征為議郎。
然而此時的東漢已然是大廈將傾,僵化到如同死水一般的政治形勢不允許曹操早年澄清政治的理想得以施行,于是在知道時勢“不可匡正”之后,他選擇了靜默。
這當然不是大部分人心目中,想要挽救時局匡扶社稷的人應該做出的事情。真正熱血滿腔的忠臣,理當是一往無前,堅持直諫的。
可是這也并不能作為曹操一開始就對漢朝廷失望的證據他是天生的政治家,審時度勢,因時而動,這份冷峻是刻在他骨子里頭的。
他的下一次亮相,要等到黃巾事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