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董卓以外,”曹操本來應該為了那句罪不至此而老懷甚慰的,可是看著緊跟在董卓其后的那半句,感覺自己的形象自從沒能繃住第一次起,也許就再也回不去了“我怎么又和外族為伍了”
你們借古諷今也不至于這么諷刺的吧
但是從社會現實來看,又何嘗不是南宋的悲哀呢
正是因為南宋連像當年蜀漢北進的傾向都微薄得讓人絕望,在現世中無處尋出處的南宋文人,才會在筆下的文字中全然傾瀉自己的希冀。
所以,蜀漢君臣的地位也就跟著水漲船高。
南宋開始承認諸葛亮作為“漢相”,而不是“蜀相”的地位,稱呼他為王佐之才,強調他輔佐的君主從劉禪變成了劉備,認為他們成就的是王道基業。
但是由于這樣地位的抬高,主要還是文人集團自發的行動,所以諸葛亮的形象是被美化乃至于神化更多的一方。
并且因為南宋時局對于救世之才的渴求,他的形象也就逐漸向著全能人才的方向迅速發展。最后成為了演義中那個多智近妖,于是不厚的孔明。
而作為襯托,劉備身上被特意強調的部分是他對于諸葛亮推心置腹的信重與支持,是心胸寬闊任用賢良的“圣主”。
所以過于注重了他的“德”,而忽視了他的“才”,逐漸演化成了演義中那種,萬事都得先問一句先生有什么辦法,有點糊涂的形象。
有一說,這和劉邦什么事都得問一句張良為之奈何的說法,甚至有種異曲同工之妙的美感。
你們劉家,難道連被傳奇怪風評洗腦包這方面都遺傳的
劉備
雖然被夸為圣主確實能讓他高興,并且出于對南宋政權時局的憐憫,他勉強也能接受自己的形象遭到了一定的改寫吧。
可是一他急促地深呼吸幾口,略有些痛苦地皺緊了眉,若不是諸葛亮就在他身邊,恨不得直接抱頭哀嚎。
改編不是亂編,戲說不是胡說啊你們稍微尊重下他的個人性格和成就功績吧
劉徹a劉秀你這么說的話,突然為自己在后世人口中的風評有點擔憂起來。
他們應該,不會出現這種類似的情況吧
所以我們沒必要因為國演義中的刻畫不夠符合歷史事實,而去大肆批判羅貫中說他不懂歷史,甚至將國演義也跟著貶低。
羅貫中這樣的思想是被前代人的評價而深刻影響的,至于國演義,更是只是不適合當史書來讀而
已,文學性的優秀卻不該因此被筆抹去一一人家最起碼還知道自己是演義。
就算有人因為看了它之后就對歷史人物以一家之言大肆辱罵,那最大的毛病也應該在全然相信小說之言而不自己去看史書和考古證據,被人指出錯誤還要拿演義來頂鍋的人身上。
話題有點扯遠,我們回到曹操的身上。
“啊。”
孫權一懵,然后思維才從長篇大段的論述之中回到前面對曹操的評價上去。
“哦,對,它講這本書,原本是為了說曹操的風評之所以復雜的原因的。”
意識到這點的東吳君臣對視一眼這后世人也是真的能發散性跑偏。
曹操的形象雖然因為以上的原因而具有深切的復雜性,但大體上可以被歸納為句話,也就是世語借許子將之口,對他極犀利精確的品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