堪稱謹慎地安排著如何適當地發揮著他的才能。
這不是像磨礪尚未完全成熟的呂蒙那般,想要讓他在學習中進一步成長。而是恰恰相反著的,孫權在有意識地控制著他的升官速度和影響范圍。
因為陸議的立場,因為陸家的身份。且不論兩方之間的流血沖突和矛盾,正如后世人先前所說,江東士族對他政權的參與若是過深,天然就會影響他的目的。
這些江東士族,以吳四姓為首,既然在江東已經擁有著足夠豐厚的利益和影響力,其對北上一統中原的渴求也就無限降低。
一者,是因為北伐要消耗的是他們自身的經濟乃至于軍事利益,而最大的回報肉眼可見會是屬于孫家本身乃至于以下淮泗軍閥勢力的。北伐所能帶回的利益不夠巨大。
二者,是因為一旦北伐成功,他們將無法保持著自身在東吳朝廷中的壟斷地位,而要和北方士族進行競爭。個人官位仕途會收到嚴重影響。
三者,若是北伐成功,以中原正統論的觀點,東吳的都城也必然要轉移到中原地區。原本處于東吳腹地的江東士族,他們賴以生存的土地和人丁卻無法一并轉移,只能從首都地段淪落回原先的鄉下地方。
在這樣的斟酌之下,江東士族若是支持孫家大規模北伐一統,對他們來說那才叫真的賠本買賣。頂多為了自己家產支持你們孫家人保衛東吳政權,咱們當然選擇“限江自保”了
這其實也是很多南本位政權的通病,是中國古代幾千年來,也就只有朱元璋那么一例,因為多方面因素最終得以由南向北一統天下的一大原因。
說白了,北方政權就算知道會引入南方士人與之競爭,它十有八九也會心甘情愿決定南下統一。
因為多少年來的中原正統論始終在人們的觀念里面盤踞著,占據著中原的政權往往都會多出一份心理上的追求,覺得自己身為中原正統,一統天下完全是理所應當要完成的任務。
而南方政權自己都不把自己當回事習慣了,于是在同一方面經常窩著窩著它就偏安一隅不動彈了
“和我們的性質不一樣。”
諸葛亮看著因為先前劉禪的選擇,此時盯著從南向北僅有一例統一中原而發起呆來的劉備搖了搖頭。
“那些南方政權,大部分是和東吳一樣,主要是領導者因時而起。”
主導他們發展的因素是利益和野心,并不是信仰。所以一旦當欲望得到了初步的滿足,其擴張的渴求也就慢慢消退。
“但我們是為了光復漢室。”
他們有信仰。
總的而言,東吳當時所要面對的就是這樣一個兩難的困境
不江東化,不得到江東士族的人才補充,它就無力和其余兩國競爭。
而江東化,并且徹底江東化,它就會逐漸失去北伐統一的動力,淪為一個偏安割據政權,甚至大權都有可能為世家大族所完全掌控。
這個困境,孫權最初給出的解決方案是平衡用人數較少的淮泗軍閥勢力身居高位,龐大的江東士族只能作為朝堂打工人。
讓兩方勢力相互爭斗,使得自己、也就是孫家皇帝可以抽出局外,以裁判的身份對雙方的政治斗爭進行平衡,使得占上風的始終是符合自己北伐意愿的一方。
然而這樣的平衡,卻因為淮泗勢力的幾位核心人物接連去世而被無情打破。繼周瑜、魯肅、呂蒙之后,東吳的朝堂必須要需要一個新的站出來就足夠驚才絕艷,足以繼承前三者的人才。
多幸運啊,失去了前三者,孫權還能擁有陸遜。
多不幸啊,再給予了他三位淮泗軍閥的人才之后,陸遜是標準的江東士族出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