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種相當于直接初生牛犢不怕虎,兒子干脆和自己親爹搶權力的情況面前,孫權竟然只是稍微敲打了孫登一下,可能用寵愛孫和的方式讓他感到一點危機感。
這還不夠寵啊
行吧,反正這件事還有后半段。
孫登確實感覺到了親爹的限制和敲打。所以為了自己的太子之位穩固,在232年他二弟孫慮去世的時候,他趁機借此為由直接從武昌跑回了建業,并且賴著不走了。
前提是,沒有孫權的旨意,他自己無詔跑回去的。
然后孫權沒有一點的追究和表示,同意了他的留下。
曹操
他突然有點想收回自己先前的發言。
他感覺自己是不可能對一個兒子這樣寵的,江對岸那孫家小子好像沒他想得那么冷靜精明的樣子。
對自己并沒有多少自知之明的曹丞相如是說道。
家人們,我再給你們一個時代背景的前提
在三國,不論是魏蜀吳哪一方,他們都是明文嚴禁官員隨意奔喪的。
且不論蜀漢那邊,像劉禪這種,雖然沒什么能力,但是對于諸葛亮的話好歹是真的在聽,基本按照當年出師表在安排的人,他在諸葛亮死后都不允許官員給他奔喪。
“”
諸葛亮聽見后世人的評價,一時竟有些五味雜陳的沉默。
其實。他在心底找回之前的論述,品味了幾番,最終無奈地嘆著氣承認他心里對于這個結果,竟然是有幾分預料的。
畢竟在那宋朝之前的朝代,它們評價自己之時,用來強調的君上都是劉禪。
諸葛亮隱隱可以猜到自己當時的地位,既然少主無能,性格也有些軟弱,面對自己無法處理的政事,恐怕大部分都會全心交付給他吧。
他,作為被主公托孤的對象,對于少主來說,應該也算是值得信任和親近的長輩了吧
可是啊,諸葛亮苦笑著搖了搖頭,握著羽扇的手更緊了幾分。
劉禪很聽話,卻不夠聰明,不夠勇敢,沒有被他教導著走上一條明君的道路啊。
怎么偏偏在這件事情上,不足夠聽話呢
就東吳自己內部的案例來看。有個叫孟仁的人,他為了給母親守喪離開了崗位三十五天,回來之后差點就被孫權弄死,因為有人搭救才幸免于難,最后成功因此入選二十四孝。
由此可見,在亂世你是真的得好好認真工作,因為上司各個都是效率至上的事業卷王,像奔喪這種原本和德行孝行緊密相連,在東漢應該被鼓勵的行為,在亂世都不值得太過重視。
而孫登一不算給父母奔喪,他只是死了弟弟;二不算普通官員,他身為太子留在武昌具有重要政治意義;三沒有孫權的首肯,完全屬于擅離崗位。
放在其他疑心很重的皇帝手下,被扣上個謀反的帽子都可能不為過了。
結果孫權這個疑心并不算低的人,最后什么都沒說,跟孫登是他自己喊回來的一樣,輕而易舉就放過去了。
這種寵愛,是孫和那種“被弟弟姐姐進讒言污蔑”
就失去的“寵愛”
,能夠相比的嗎
孫權謝邀,當然不能夠比了。
坐在身旁的周瑜向他投來了一個足夠銳利的眼神,分明臉上是帶著笑意,卻無端讓被注視著的孫權只感覺不寒而栗。
想要對于這種待遇表示不滿,但是細想又惱火地發現自己確實逃脫不了干系的吳主咬了咬牙,半帶著悲憤回復起后世人的問題來。
他對于孫登那小子,已經是到了他自己都覺得是在溺愛的程度了吧
最起碼公瑾已經覺得是這樣,并且肯定打算事后和他好好算賬了。
頗有種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感受的孫權眼神慢慢放空
他對孫登都寵愛成這個樣子了,要是那孫和真的寵愛冠絕諸子,比孫登還過分,那么公瑾的火氣和教導,恐怕得更上一層樓了吧。
所以,絕對,不可能再比孫登寵愛了。
至于孫登臨死之前推薦孫和為太子這件事,可信度也很微妙。
因為不管他推薦還是不推薦,孫和作為孫權的三子,在二哥孫慮和大哥孫登接連離世的前提下,都已經具備了立儲的一大條件居長。
在孫權并沒有立后,差不多所有兒子都是庶子的條件下,當然是誰年齡最大被立為太子的可能性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