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宣帝除了元帝以外也就那么幾個兒子劉竟無子早夭,劉宇不遵法度,劉囂唯一值得記載的事情是為人孝順。
剩下那個選項是淮陽憲王劉欽,因為比較信奉法家學術,史書稱他“聰達有材”,并且記錄了他挺為宣帝所寵愛,一度想要改易太子。
唔,老劉家的寵愛不寵愛,大家當個樂子聽聽就行。
個人感覺是元帝的柔仁和偏信儒術,讓劉病已覺得實在難頂,想要培養個小號看看能不能取代他。
史書記載想要立劉欽的生母當皇后,本質也是在猶豫要不要給劉欽一個嫡子的身份,方便改易太子。
老劉家的二人
感覺后世人你好像對我們有什么偏見在,這應該不是我們的錯覺吧
但是最后改易太子的事情還是無疾而終,史書的記錄當然不會站在皇帝的角度考慮,寫的自然是最表面淺顯的原因宣帝故劍情深難忘許平君。
可是我們大概看一眼這位劉欽后來的記錄,也就知道為什么劉病已最后放棄用他代替元帝了。
因為他之后的記載,大概總結一下,就是一個被親舅舅要么欺詐,要么忽悠,先后被坑了起碼二百萬錢加五百斤金的財產,目的大概是暗戳戳想上位,結果被忽悠信了打算采取的方式還是讖緯災異的故事。
這很難評,這就是所謂的“聰達有材”嗎
劉病已竟然只能從這么幾個兒子中挑繼承人,不得不說老劉家連續幾代明君的限時buff確實消退了,回到了正常的王朝繼承人質量逐漸下降的進程。
劉徹
大概確定了,昭宣應該就是他的兒子孫子畢竟都連續幾代明君了。
可是這樣一算,孝武皇帝的心緒更加說不出來的復雜
他孫子挑不出好的繼承人這點,他好像也沒辦法管吧他有嗎
怎么生個好兒子這種事情,雖然有了后世人連續幾任明君的蓋戳,多少減輕了一點他本人肩上的壓力,可是現在的孝武皇帝也是真的很想知道啊
他還沒兒子啊
元帝某種意義上也算是劉病已矮子中挑高個的選擇了,但遺憾的是,哪怕是勉強挑出來最好的選項,他的平庸也是不可否認的。
面對豪強地主勢力逐漸壯大這個問題,元帝干出了某種意義上遺禍百年的抉擇懷柔關東豪強,甚至不惜放棄漢初以來遷徙其以充實關中陵寢地區的制度。
這點毫無疑問是放任了地方勢力的崛起,無怪被元帝加以之前從未有過的全然寵信的儒生,都要大膽地質問“陛下視今為治邪”
因為是連元帝自己都要無奈承認,“亦極亂耳,尚何道”的局面啊。而等到成帝上位,大興徭役,重賦斂,王氏外戚勢力趁機控制了西漢政權,西漢的崩潰也就是肉眼可見的事實了。
王氏、外戚
劉徹敏銳捕捉到了這個熟悉的姓氏,腦海之中將線索串聯,得出結果之后,他挑眉嗤笑了一聲。
哦,怪不得是王莽代漢呢。
原來是外戚篡位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