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莽代漢的具體操作,我們等到后面曹丕代漢的時候再來對比,這里直接略過。
曹操那能不能快一點,我真的想聽,不管是前者還是后者。
原本表面上看起來不動如山的曹丞相,聽到這句話時,有些遺憾地放松了原先暗地緊繃的耳部肌肉。
雖然王莽是在他前面時代的存在,他自己翻翻史書就可以學習一下。
但是就像后世人時常會說的那樣史書總是存在著粉飾的嘛。
能有別人幫他梳理分析,抽離出真實操作的蛛絲馬跡,節省一些自己的精力,或者給他一個新的角度思考,總比他一個人閉門造車來得好。
再加上子桓未來的操作,那肯定是他們精心計劃安排過的,能夠為他所用,節省下這些思考的時間,不也很好嗎。
可遺憾歸遺憾,曹操又沒辦法左右后世人的想法,只能在心中默默自我安慰一番
沒關系,反正聽后世人的意思,它后面肯定會講的,不要著急。
我們只要知道,他在建立了新朝政權之后,并沒有從實際上解決了豪強地主坐大的問題畢竟他本人某種意義上就是豪強地主起家的嘛。
雖然他是個知名的制度唯美主義和復古主義者,試圖用“井田制”解決這個社會弊端,但是在遭到了其支持者的大規模反對之后,也就痛快地放棄了這一措施。
光武復漢之后,因為劉秀本人其實也是南陽豪強出身,他對于這個問題的處置,也由于自身立場的原因而顯得棘手起來。
劉秀他其實也不想這樣的
苦笑著的光武皇帝,有些無奈地搖了搖頭,并不算完全支持后世人的論調。
“這和我,甚至是王莽本人出身如何,關系倒沒有很大。”
“坐上皇帝這個位置之后,”他的聲音有些輕“一個合格的皇帝,就該從皇帝身份的立場出發去思考了。”
當他還是豪強,他當然支持有利于自己的政策。可當他是皇帝,不管自己曾經和豪強牽連多深,劉秀自問,若是有足夠的把握削弱豪強的勢力,他就絕對不會手下留情。
但問題就在于“太多人了”。
多到連作為開國之君的光武皇帝,想要處置起來的時候都得認真深思熟慮,不敢輕易做出抉擇。
雖然他也頒布了度田令,要求州郡核驗墾田數目和戶口年紀,試圖在增加賦稅收入的同時,進一步控制乃至于解散豪強武裝。
但是大姓兵長對此的反抗也是相當激烈的打家劫舍,殺害長吏。郡縣的追討到則解散,去復糾集。哪怕被劉秀用軍隊和遷徙等方式進行鎮壓,其武裝也不過只是轉為一種隱蔽狀態。
他們雖然不再“歲月不解”,卻也依舊保持著在二三月青黃不接或者八九月寒凍將至的時候定期訓練,在皇權的鎮壓逐漸減弱的同時,日益轉化為國家統一的對立物。
劉秀還沒干過,先抄一下,再準備繼續改
就算得到了未來自己的解決方案,他的眉頭依舊是緊縮住的,因為知道自己的做法依舊是治標不治本,心里的焦慮并沒有多大的改善。
所以,還能有怎樣的措施可以提上日程呢
元帝的懷柔被后世人鄙棄了,他的度田又沒取得根本性的轉變,依靠子孫后代的鎮壓,后世兒孫遲早會有像宣帝那時一樣,怎么挑也挑不出來合適繼承人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