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吳的發家過程說起來很短,也就孫堅孫策孫權父子兄弟兩代三個人而已。
雖然吳國人陸機在他的辯亡論中,說的是“桓王基之以武,太祖成之以德”也就是孫策用武力為東吳奠定了基業,而孫權用德義成就了大業。
但是從后世人的角度來看,他這話說得就太籠統了,并且可能出于行文需要,忽視了其中孫堅的作用。
“桓王”
曹操挑起了眉結合下文來看,這個謚號很明顯贈與的是孫策孫伯符,江對岸吳主的兄長,昔日的江東小霸王。
“只封王而不曾上帝號嗎孫權那小子,心果然夠狠。”
他這般辛辣地點評著對面的做法,可是言語之間卻不由流露出了幾分欣賞。
從感情的角度出來,孫權稱得上是接近刻薄了。他分明是從孫策的手上接過了江東的事業,繼而才能登上東吳的帝位,卻吝嗇給予自己的兄長一個足夠顯赫的封號。
然而從政治大局的角度來看,他又是多么得清醒啊孫策若是被追謚皇帝,那么孫策的遺腹子又當何處呢作為追隨過孫策的淮泗勢力,他們又該支持哪一方上位呢
在亂世中自己分裂自己如果孫權真的這么干了,曹操感覺自己肯定會笑納對方送上門來的把柄。
就算不論政治上的利益,曹操也尚且還記得先前后世人對于東吳混亂的繼承局面的剖析孫權的親兒子之間甚至還斗爭不止,掀起了陣陣風波,刀光劍影之間滿是陰謀陽謀的過招。
哪怕不曾言說孫和孫霸兄弟兩最后的下場,他簡單代入一番,也能夠心領神會孫權肯定會做出的決策
局勢既然都緊張成那種地步了,不流血,又如何能安定下來呢
在這樣稍有不慎,可能一步踏錯就萬劫不復的危險場合之中,若是孫策的遺腹子名義上也是“皇帝的兒子”,對于東吳的皇位有了繼承的序列。
那么孫權那些個野心勃勃又手腕狠辣的子嗣們,到底是會先內斗,還是聯手將“局外人”絞殺出局呢
要是那樣的結局真的發生,孫權又該怎么面對自己兄長的血脈可能斷絕的局面呢
所以是桓王,也只能是王啊。
曹操輕輕合了下掌,權當對自己年輕對手的惺惺相惜。
能夠不為自己一時的感情所動搖,果斷實行被稱之以冷酷也并非沒有理由的決策。這樣的意志力,不能成就一番事業,那才叫做奇怪吧。
孫家最早的發家當然還是要從孫堅說起,或者說,從孫堅一輩的孫家宗室們開始說起。
在三國勢力之中,東吳作為一個最稱得上白手起家的政權,其最初的成立,就是以孫堅為首的孫家一輩人的聯合創業。
比如孫堅的大侄子孫賁,在他長沙起兵的時候就選擇辭去官職跟著他征戰輾轉;他的三弟孫靜,也在鄉里集合了五六百人作為他的隊伍保障。
這就是孫家宗室始終在東吳政治
和軍事舞臺上占有一席之地,一方面能夠成為孫權托孤的重臣,一方面又成為了東吳政治不安定因素的一大原因
他們本身就是“開國功臣”
一樣,跟著孫堅從戰火里走出來的東吳元老,而不是只憑借血緣關系就得以占據高位,于是隨手就能輕易“削藩”
的對象。
孫權的表情很平靜,甚至稱得上有點冷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