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早就對此心知肚明,還不需要后世人來一語道破才恍然大悟似的驚醒。
要不然他為什么要在接過兄長位置之后不久,就完全顧及不上什么血緣和輩分的問題,向著自己的姑表兄求娶自己寡居的侄女
當然是因為他要拉攏徐琨,拉攏這個曾經跟著自己的父親征戰四方,立下赫赫戰功,手下勢力一度讓他兄長都忌憚三分的親戚。
而你說有不有趣,徐琨這樣的存在,宗室里起碼還有著另外兩支,甚至還都和他成功結下了不小的梁子。
這樣兄弟叔侄之間相對平等的關系,隨著孫堅鎮壓黃巾、討伐董卓、追隨袁術等擴大自身威信和實力的舉措,逐漸向著孫堅為核心的集團模式發展,孫堅一脈的話語權得到了加強。
可以說,如果孫堅沒有在36歲時就早早戰死,那么孫家宗室的勢力理當是會被進一步削弱,進而使得東吳的開國更加“正常”的。
但是事情沒有如果,孫堅早逝,孫策作為他的長子和正統繼承人,當時都年僅十六歲,稱得上一句年少。
于是原本歸屬于孫堅的那部分勢力,事實上被孫家當時的頂頭上司袁術交給了孫賁,也就是孫堅那位跟著他征戰的大侄子進行管理。
曹操所以,原來在后世人眼中,孫賁是不出名到,必須要反復解釋身份是誰的那種存在嗎
和孫賁其實是兒女親家,讓三兒子曹彰娶了對方女兒的曹丞相沉默了一會,回想起對面在赤壁之戰之前,雖然不是由其本人,但其弟孫輔隱晦傳來的,想要以兒子為人質確保自身平安的交易。
曹操想起來了,他確實值得后世人不認識他心情復雜
突然感覺這個兒女親家結的有點后悔,當初嫁侄女也差不多,不應該挑孫策他四弟的。
應該換成他二弟才差不多啊
微妙的不甘與惆悵jg
盡管孫策在自己有能力之后,很快就設法重新收回了父親的舊部,并在南下渡江的途中招募了不少新兵,進一步壯大著自己這脈的勢力。
然而毫無疑問的是,孫堅和孫策交接之間的這段空檔期,給了孫家宗室繼續保持住自己實權的機會,錯失了孫堅一脈徹底把控孫家整體走向的第一個節點。
所以,哪怕直到孫策身死之時,這樣宗室掣肘的局面也沒能得到完全的解決,也就給孫權十八歲接手江東埋下了第一個隱患宗室叛亂。
比如,
“孫暠。”
和天幕接近同時開口,周瑜緩緩地,替一旁回憶往昔、臉色越發難看起來的主公道出了
那個許久不曾被提起的名字。
孫堅弟弟孫靜的長子,孫權的堂哥,東吳曾經的定武中郎將。
在孫策死后,依仗著自己的兵力,打算趁著孫權還沒建立權威之時干脆自立,引兵劍指會稽的反叛者。
“幸好當時虞翻”難得干了件讓他順心的事,把孫暠勸降了。
孫權原本想說的話,在周瑜不贊同的目光中咽了回去,不情不愿改用了字稱“有賴仲翔之力。”
是當時人在富春的虞翻,心中分明為了孫策的死痛苦萬分,還是堅定選擇了原地守喪,并號召當地官員都不要前去奔喪,留下來穩定局勢。
這才使得孫暠的進攻失去了先機,進而使得孫暠的內心得以動搖,從而保住了當時東吳的核心會稽地帶。
“若是會稽有失,江東之亂還不知幾時才能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