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之為核心,他最重要的三個謀士分別是張昭、張纮以及虞翻。
唔,
對,
heihei
vv,
但是為什么說出來就這么奇怪地讓人手癢
他臉上原本輕松的笑意往回收了收。
他沒當上核心又不是他比不上三人,而是單純先來后到,孫策對他的感情信任還沒到位,并且實施的政策和他構想的爭霸方針不太相符而已。
自信的青年悄悄撇了一下嘴角后世人怎么搞得跟他不行一樣。
“那演義到底說了些什么啊”
孫權的關注點倒是在別的地方,反復將原文看了幾遍,他有些迷茫地睜大了眼,冥冥之中生出一種不好的預感。
在這三個人當中,張昭是他手底下公認的第一謀士,與張纮合稱為他的“二張”。
兩個人在孫策出征的時候,必然有一個會陪伴在他的身邊為他出謀劃策,而另一個就留下來坐鎮大營。
他也是孫策眾多升堂拜母對象中的一個,被自認要建立“桓文霸業”的孫策認為是他的管仲齊桓公和管仲這對君臣大家都懂,“文武之事,一以委昭”,基本上江東所有的事情他都要經手一遍。
演義里面寫孫策托孤這一段,說“外事不決問周瑜,內事不決問張昭”。
實際上就很離譜,前后都是槽點。
孫終于知道演義說了些什么權
他無語地摁住了自己的額角,在旁邊周瑜同樣沒繃得住泄出的笑聲中,問出了自己發自內心的疑惑
“寫的是挺工整的,但為什么要把他倆主內主外區分得那么清楚”
不管是張昭還是周瑜,他們都稱得上文武兼通啊就算張昭確實打仗沒有周瑜能耐,那也不是完全不摻和軍事啊
冷知識江東人才基本上文武兼用,甚至準確來說,沒幾個正統型純“文臣”的存在的。
“還有,”他面容復雜地深吸一口氣,微妙的百感交集于肺腑,但為了就在旁邊的周瑜考慮,他最后到底沒直接說出口,只在心里默然
他也不覺得那時候的公瑾已經能夠混上托孤大臣的位置了
孫策死的時候,周瑜還駐守在外地呢,哪里來的托孤
他之所以能和張昭共掌江東大權,實際上是因為在孫策死后,他回去奔喪的時候,第一個向孫權投誠,行了君臣之間的禮節。
他的權力從一開始就是孫權給的,是孫權決定的“內外不決都問周瑜”。
而孫策只把自家二弟托付給了張昭,甚至是類似于劉備托孤諸葛亮級別的全然信賴
“若仲謀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正復不克捷,緩步西歸,亦無所慮。”
對,就是經典的,要是我兒子、啊不是,弟弟干得不好,子布你就自己上吧這個話術。甚至還直接貼心地給張昭想好了萬一事有不順的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