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秀兒是說過這句話,但前面不還有連著的一句“漢家九百一十歲,以蒙孫亡”嗎
從劉秀開始到曹操,甚至都沒到一百年,就算從劉邦開始算,那也才超過四百年。
哪里來的九百二十歲漢家天下啊
真就靈活的封建實用主義迷信啊jg
三國
后世人的戲謔感,永遠在他們感覺奇妙的地方出現呢。
說諷刺倒也不是真的諷刺,就是點明白了之后,讓人感覺渾身別扭
曹操倒是半點都不臉紅。
好用就行誒,這有什么好遮遮掩掩的
后世人自己都覺得實用人才好,那他們把讖緯都靈活變通實用于當下,這不剛好還應了它贊許的方向嗎
這很合理啊
于是借著祥瑞和讖緯,獻帝再三下詔禪位,群臣又數十次上表勸進,一個月里往返的文書從月初鬧到了月底,文采斐然漂亮得都要和理想中的唐虞之世比美。
從易傳講到河圖,從周天歲星講到唐堯虞舜,曹丕在表面上一味的退讓之后,終于“勉為其難”地接受了獻帝的禪位。
順應著東漢的火德,他痛快地自居土德,于是把一切改制的工作都預備地好,燎祭天地、五岳、四瀆,改元黃初,升壇受璽綬,即皇帝位。
然后給后人留下了一句淡淡的,“舜禹之事,吾知之矣。”
劉家人
誰家舜禹之事是臣子逼迫君上這么干的啊
竹書紀年
謝謝,我。
事情到了這個地步,重看曹魏代漢的過程,我們其實可以只用那么簡單的幾個短句就概括完畢。
臣何德何能。
孤勉為其難。
朕受命于天。
一步步地拾級而上,等到最后抵達頂峰的剎那,再回首
先前的風景,
又該是如何的想法呢
我們不知道,
史書也沒有幾筆留下這不必要的閑談。
所以我們后世人只能對著曹操只差臨門一腳就能登上帝位,最后卻終沒實行的記錄揣測,對著曹丕獨將曹植封王的日子延后,心里的想法也許百轉千回,最后還是允諾的記載品味,卻始終找不到一個也許最為真實可信的理由。
但那些都不重要了,
反正現在是大魏的天下了,是曹丕的天下了。
一切本該平靜無波落下帷幕了。
很突然的,是一聲尖厲的長鳴。
曹操感覺到自己的心猛地一墜,那尖銳的嘯聲,有力地穿透了一切的阻礙,直插入他的胸膛,讓他的情緒應和著那聲音倏然緊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