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人出聲。
所有的聽者都為這突然急轉而下的態勢忍不住發愣。
后世人原先的語調尚且帶著戲謔和調侃的話頭,卻在最后逐漸認真了起來,在最后講到崖山海戰和釣魚城之戰的時候,更多了幾分喟嘆似的敬意。
讓他們一時無措,更讓他們忍不住也跟著沉默,悲傷的情緒在群體中蔓延,本就因為亡國的刺激而百感交集的人,此刻更是紅了眼眶。
后世人瞧不起他們大宋。
這是一個從一開始就被它明晃晃地擺正出來的觀點,是哪怕他們心里破防,對于后世人的評價羞惱交加,也不得不承認后世人確實持有的觀點。
可是即使是這樣瞧不上他們大宋的后世人,卻在講到兩宋滅亡的時候,都流露出了罕見的欷歔。
那該是怎樣的殘局,又該是怎樣的悲劇呢。
他們不知道歷史的實情和細節,卻在字里行間中嗅到了山雨欲來的氣息。
趙家皇帝中性格最為溫和的未來的仁宗皇帝,臉上已然露出了凄色。
“陛下。”
他聽見下首的參知政事,他為了改革而親手調整輔臣格局,提拔上來的宰輔在輕聲喊他。于是趙禎放眼望去,正對上范仲淹同樣帶著不忍,卻比他更多堅毅的眼神。
“臣請陛下勿要動搖。”
他沒說很多,只留下一句簡短有力的懇請。可他的眼神卻足夠真誠,讓趙禎能夠透過其看穿他真正的想法。
如果真的為大宋的未來感到恍惚,與其空為其感傷悲愴,不如堅定起自己原先準備改革的想法。
眼下還是慶歷之時,一切都為時尚早。
趙禎看著他的眼神,緩緩頷首,用著足夠鄭重的態度應承了下來。
害,本來說是講點大慫笑話,講到最后卻一路向著正經方向而去了。
這好像就是宋朝在人們共同記憶里的一種特殊的風格,它獨獨具有的一種神奇的兩面性。
一方面,它足夠繁華,用著足夠富足的經濟,供養出了一個確實稱得上風雅的時代。
中華文明經歷了秦漢第一帝國的少年時期,跨越了三國兩晉南北朝的黑暗時刻,在隋唐第二帝國的一度輝煌中,才醞釀出了一個唐宋時期。
一個哪怕中間夾雜著唐末五代十國的混亂,后期縈繞著遼金蒙元的雜音,卻實打實地在文化上達到了繁盛時期的成熟階段。
這是真的在夸他們宋朝真的在夸他們宋朝
哪怕是趙匡胤都為這前后突兀地轉折感到錯愕,甚至因為后世人原先的態度,生出了些許不敢置信般的懷疑。
可是摸著自己還打著顫的心臟,他還是忍不住聽了下去。
趙匡胤那后世人你多講一點,多講一點。
他真的很需要聽一些好事來安撫一下自己的情緒
坊市制度的空間和時間界限被打破,宋朝對工商業偏向鼓勵的態度
,使得商業的繁榮在有宋一代達到了新的高度。
商業革命、貨幣革命的接連興盛,海上對外貿易的開放發達,使得工商業稅收收入甚至成為了宋朝政府的主要收入。
這樣的經濟繁榮之下,誕生出的便是文化的昌盛。
于是當人們深入接觸宋朝的歷史之前,透過語文書上那些經久不衰的詞賦,通過美術書上那些流傳千古的作品,我們共同的記憶里,看見的是一個美好的朝代。
是清明上河圖里,那個讓人一眼再也忘不掉的繁榮之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