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只專注地看著,看著天幕。
而王安石卻不同。
他把科舉考試,當做一場淘汰賽。
淘,汰
神宗朝的官員俱是一愣,求知的目光齊刷刷望向了變法主持者本人他們又不是王安石肚中的蛔蟲,哪里能在對方還沒提出的時候就猜到他打算怎么干。
但是王安石閉著嘴,沒說話。
王安石不確定,再看看。萬一未來自己改進了呢。謹慎
從結果上看,兩人的做法好像沒什么區別不都是選人嘛,選出一波優秀的人才啊
然而實際上,王安石的認識才更接近于科舉考試自草創構想時期開始,最核心的目的
太宗皇帝那句“天下英雄,盡入吾彀中矣”。
人才有很多。
王安石是人才,但是司馬光、張載、蘇軾、蘇轍等等,所謂保守派的人物,就不是人才了嗎
當然是啊。哪怕后者和前者的政見針鋒相對,也不妨礙后者中的人物,名聲同樣彪炳千古。
冷不丁被點名的司馬光,此刻卻怔住了。
感覺到自己的背后,保守派官員的眼神幾近灼熱到實質,他卻沒什么回頭面對的欲望。
和王安石本人神交已久,知道對方是個實打實的品格高尚的君子人物,對此懷揣著不少好感的司馬光,反復地將那句話看了幾遍。
司馬光不是,怎么我成保守派了
我也很希望能夠變法的啊我也希望大宋能夠變得更好的啊
我憑什么反對介甫啊
但是這些人才,這些反對王安石實施新政的人才,難道會是王安石所需要的嗎
當然不是啊。
不是,那就得被淘汰。
這就是為什么,王安石的科舉改革一定要搭配三舍法,最重要的是一定要搭配那本他自己編撰的三經新義。
這是第一層的篩選,目標是篩選出和自己目標觀念較為一致的人群。
至于人才選拔
提拔中下層官吏中真正的實干人才去啊
不會吧不會吧,不會真的有人指望,讀圣賢書能培養出什么絕世人才出來吧不會真的有人指望這些進士,仿佛我們現在在象牙塔中養出來的愚蠢得清澈的大學生,能有什么特別優秀特別突出的實干本事吧
王安石可是個考中第四名之后,卻不屑于留京參加入館閣的機會,直接要求上頭把他外放去地方的人誒
范仲淹
這
因為出身寒門,所以壓根沒想到科舉考試考出來的進士中也許有不少只會讀書的范仲淹。
大意了j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