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書當然會給出最直白簡易,方便大眾認知的結論,告訴你王安石的失敗是,他本人是失敗的,宋朝最后迎來的結果,也是失敗的。
然而新法具體效果的成敗,其實并不能一概而論。
正如我國著名宋史學家,20世紀中國宋史研究的主要開創者和奠基人鄧廣銘先生給出的論斷那樣“新法的被推翻不等于新法的失敗”
。
他的女兒,曾任中國宋史研究會會長的鄧小南教授進一步給出了具體的闡釋
“從富國強兵這個預期來說,應該說新法部分達到了目標,對于國家財政,從過去財政虛空、國庫虛空的局面,扭轉到庫存充盈的局面,新法確實是有它的作用的。”
“其他像學校教育、科舉考試、增加銓試銓試即要做官的人都要考法律,這些做法其實都斷斷續續地堅持著。”
“但是王安石根本性的追求,所謂的變風俗,立法度,沒有真正實現。”
有保守的老學究,在聽到女兒和教授一詞的時候就差點再次撅了過去。
然而這一次又不是像上回那樣,很容易勾引皇帝動了心思的大事,不可能大半朝堂站了出來就為了反對。
于是他也就只能捂著心口,暗地里小聲地哼哼唧唧
“這后世,竟然公然引用女子治學的言論還教授會長”
“荒謬,太荒謬了”
接著又是什么牝雞司晨又是什么世風日下的批駁,聽得旁邊一位年輕文士的眼白翻了幾翻。
他也是家里有女兒的人,平日里附庸風雅也沒少給孩子讀書,此刻越聽越聽不下去。
“得了吧。平日里吹捧才女佳人的難道還沒有你一個”
“人家女承父業家學淵源,說出來的話可比你深刻多了。”
后方人的爭吵打攪不了王安石的心神,他只對著那幾行的評價,反反復復看了良久,心里說不出到底是些什么滋味。
遺憾嗎可是他的新法,最后其實還是給這個朝廷帶來了不少好的方面的,不是嗎有一些政策,就算是斷斷續續,難道不也是延續下去了嗎
可是啊,可是啊,
王安石看著最后一行,還是感覺到那種若有若無的悵惘。
他最根本的理想,卻沒能得到實現啊。
他們之所以要做出這樣的評價,實際上是因為現代很多對于王安石變法失敗原因的研究,已經超越了當初梁啟超“借古喻今”的作風,變成了“借今喻古”。
要么滑向歷史實用主義,不管肯定還是否定,都要得出譬如青苗法對于現今正反適用性的啟發。要么用現代社會的價值和理論苛求,不符合西方經濟理論所講的大企業、小政府和自由貿易價值標準的,都會被指為失敗的原因,超脫了歷史研究的范圍,變成對歷史的拷問。
嘖嘖嘖,只能說老王的先進性最后成為他被苛求的一大原因,也是真的挺離譜他媽給離譜開門,離譜到家了的。
所以我們在這里,也就不要特別出于現代經濟學理論,大談特談從現代視角看王安石變法失敗的所謂原因了。
咱就從最簡單,最直白,也是最直接的理由講起,講王安石變法之所以落到這樣一個尷尬局面,大家都能聽懂的原因。
大慫時代特色異論相攪,或者說,
黨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