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我們講春秋時候,齊桓公開啟了他那“尊王攘夷”的舉措,用的名詞是齊桓霸業但“霸”這個字,本意其實只是月相的含義,在霸業這個詞中最初出現的時候,我們實際上討論的是“伯”。
因為武王稱王兩年后便去世,繼位的成王年齡尚幼無法主政,于是在當時形成了以周公召公為主的伯長制。在這種伯長制中,哪怕后人為了周公的美譽,一直堅稱他只是輔政的臣子,周旦依舊事實上承擔起了周王的職責。
在周頌,也就是成王親政之前。他將負責處理一切的事務,擁有王的全部權力,使用王的全套禮儀,乃至于臣僚們也都可以稱呼他為王。
王莽眼前一亮。
風度翩翩、謙遜有禮的“新時代周公”,在聽到后世人這番話的時候,只感覺自己全然要飄飄欲仙了。
周公當初能夠事實上坐上了周王的王位他為何就不能代漢天子執政呢
他難道不就是漢天子的周公嗎
心頭一陣火熱,但王莽的臉上還是一派溫和內斂的神色。
他只回首,和劉向對上了一個目光。后者心領神會,頓悟了他想要自己做些什么事情。
對于一個正重新編纂古史系統,掌握了全國學術文化話語權的人來說,通過輿論攻勢為一位篡位者造勢,實在是太過輕松。
于是他欣然點頭是,周公做得,王公為何做不得呢
周旦聽了恐怕恨不得眼前一黑,拉著親哥侄子一起去找你們算賬吧。
正是因為這樣特殊的國家記憶,在春秋時期,周天子的權威還沒完全淪喪的時候,齊桓公才會選擇這樣一條特殊的“伯業”之路。畢竟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中,那毫無疑問是一條最輕松,收獲的抵抗力度最小的道路。
也正是因為這樣的操作早有先例,以至于桓公可以成功構建周天子失勢條件下新的春秋諸侯秩序,維護了一時的平衡,他才會被孔子評價為“正而不譎”。
比起“譎而不正”的晉文公,位置不夠穩定的秦穆公楚莊王宋襄公吳王闔閭越王勾踐這些人來說,齊桓這占據了鐵打不動的春秋五霸之首地位,風評還微妙最好。
只能說管仲真不愧是管仲啊大力鼓掌桓公先后遇上鮑管真的是他的福氣啊一洗齊國國君不靠譜神經刀風采
公子無知雖然把齊國搞得一團亂,還刀了齊襄公。但是成功把作為弟弟,本來繼位可能沒多大的齊桓一把送上王位。
這不也得給他封個齊國鐵血忠臣的稱號啊震聲地獄笑話
好,話說回來。
但商人眼中的伯,和西周往后對于伯的解讀是完全不一樣的。
商人封侯,外邦封伯就是這么簡單、粗暴、直白地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