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是祭品
如果沒有后世人語焉不詳地關于伯邑考故事的回憶,沒有人愿意第一時間想到這個人選。
這位文王的長子,哪怕在歷史上并沒有留下太多關于自己的回憶。他的身份卻已然足夠重要,足夠聽者在認知到他可能命運的剎那齊齊皺起了眉。
不論如何,在冊封一位父親為方伯的盛大儀式上,獻祭掉他視為繼承人的長子,都是一件值得人困惑不解,膽戰心驚的事情。
許仲琳這回是真的全然沒有先前反駁回擊的神氣了。小說家看了看天幕,再想想自己之前被“暴露”出來將要描寫的劇情,閉上眼淺嘆了一口氣。
還不如歷史上的真實也如他預設的劇情那般發展呢。
他帶著點說不出來的復雜滋味暗自嘟囔了幾句,煩躁地搓了搓自己的指尖。
被暴君擺在明面上的迫害,此刻竟然顯得比因為自己的“喜事”而要付出犧牲,來得輕松太多了。
“艮其背,不獲其身,行其庭,不見其人。”
孔穎達幾乎是第一時間就想到了原句的出處易經的艮卦。
這位曾經的秦王府十八學士,奉命編纂五經正義,成功整合了前面混亂的南北朝以及隋朝過于倉促的大一統后依舊未曾達成統一的紛雜經義解說,唐初最著名的經學家,沉默著摸了摸自己的下巴。
他對于艮卦的注解,是將其視為八卦中“山”的代表,其意為停止。
而顯然,后世人并不怎么贊同。
艮字在甲骨文和金文中的字形,是上面一只向左瞥視的眼睛,下面一個面向右邊站立的人形。段玉裁稱呼其為“若怒目而視”,而高亨也同意這樣的說法,認為它本意實則該是“顧”,是回望的意象。
那么,在易經這種成熟年代和甲骨文沒多大差距的書中,它選用的意思,大概還是,“痛苦而憤怒地回首凝視”吧。
天幕一如既往隨著后世人的講述,展現出了那艮的甲金字樣。讓首個注解為停止的孔穎達也跟著擰眉思索。
他是經學家,但是對于訓詁學也稱得上有所造詣。從后世人的眼光來看,他是第一個確定了訓詁這一術語,并且進行了對其研究對象的劃分,使得傳統訓詁學概念真正形成的人物。
所以當最原始的研究資料放在他的面前,他到底沒有第一時間對自己的成果被推翻的情緒,只沉靜并專注地陷入了對其的研究當中。
“好像確實比停止更準確一點并且這一段的卦爻辭確實也和停止沒有什么太大的關聯”
所以,基于這樣的認識,翦商中對于這一卦的解讀,很有文學性的風格。
走在庭院中,卻再也看不見那個人。
看著伯邑考的背部被剖開,因為當時的“菹醢”要先肢解,再選用一些肉質較好的部分剁成肉醬那除了獻祭所需,到底還是要給人食用的。
回想起的,是看著
那個人的腳被砍掉,是看著腸子被抽出的時刻,人牲的腿隨之抽搐,直到最后腿不再動,心臟也停止跳動。
得先從背部剖開,取出肌肉組織后放在一邊,再掏出心臟,用火燒烤作為燎祭。
當屠剝到面頰的時候,想到了什么說錯的話呢,所以心里才覺得后悔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