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經有個“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的夢想,直到后世人告訴他秦朝第三世就又變回了秦王
李斯看了看上首皇帝的臉色,本想恭喜的話頭卡在喉口,就果斷變換了說辭“其實那位君士坦丁亦不如陛下。”
“那拜占庭說是延續千年之久,可是連統治者的家族如后世人所說,不也換了不成”
放在中國古代這個一家一姓一王朝的視角下像兩漢兩宋,雖然皇帝使得宗族主支旁支換了地位,但是到底是血脈相連的一家人,說是延續也就認了。
可是皇帝都不是來自一個家族的了那你還能叫同一個王朝、同一個政權下的嗎漢承秦制也不能說秦漢一家,隋唐連親也不能說一脈相承啊
既然如此“那拜占庭帝國,說不定就相當于后世人口中華夏、中華這樣一個被稱之以文明的主體一樣。統治家族的興亡也就等同于我們的朝代更迭。”
“那么,陛下開創的制度,在華夏流傳了兩千多年。豈不比那位君士坦丁開創的政體持續了千年來得更為長久嗎”
李斯反問得真情實感。
于是嬴政也跟著舒緩了眉心,因著秦朝滅亡帶來的陰影也隨之稍微散去。
是啊,這個延續千年的水分確實不算小如果說君士坦丁留下的東西貫穿了整個拜占庭的始末,哪怕皇帝換家族坐,也愿意承認他的地位,留下拜占庭這個名字。那么始皇帝留下的秦制之于后代朝廷,又何嘗不是一種延續。
只要對方不是真的完成了他“萬世而為君”的理想,那嬴政就覺得自己確實不輸
君臣二人相處的氣氛霎時又融洽起來,相對而坐,臉上都露出了些純粹的笑意秦制的內核能流傳二千多年,作為開創者,誰能不心生愉悅呢
嬴政看向李斯。因為他此前的發言,眼神都柔和了三分。
君臣投契,向來不論對皇帝還是臣子而言,都是一種好事。尤其是在譬如郡縣制這類開創性的事業上,嬴政能收獲李斯這種既能完美體會上意又能落實生根的臣子,都不得不說
是他的幸運。
而這樣的臣子,未來的風評卻不能與他的功績相配套這份制度的背后,除了嬴政本人的思考以外,怎么可能少的了李斯的心血。后世人講嬴政光憑這項功績就足以睥睨眾生,那李斯又何嘗不是僅憑這項功績,就理當為人景仰
饒是嬴政見慣了大風大浪,心志堅韌到哪怕知曉自己未來會被儒生不齒抹黑也常無謂一笑而過,當然,后世人念的離譜文學得另算在知道李斯這樣的際遇后,都難免有些不快。
他自己心胸開闊無謂旁人口舌是一回事,他看重的臣子被人輕視則是另外一回事了他們老嬴家的傳統就是護短啊,就是愛護知己之臣啊,怎么了,有什么不服的嗎
所以嬴政頓了頓,出口的措辭便多了幾分溫和,想著安撫一下對方“丞相”
那么李斯作為這項制度的部分策劃者,落地實施者,擁護者維護者,歷史評價就算古代和始皇同樣凄慘,到了現代怎么著也得沾沾始皇的光,一起得到正視了吧
可惜啊,斯相您怎么一手好牌打得稀爛啊
嬴政的話語被天幕不留情面地打斷,還沒等他反應過來那句話的真相應該是什么,下一刻后世人的話語便似雷霆萬鈞般有力。
一被趙高拉下扶立胡亥的渾水,從此亡秦的帽子就再也摘不下來,在不少人眼中和趙高的罪過都差不多大了啊
您當初怎么想的啊
焯。
李斯的呼吸都跟著后世人的講述停滯了。
我哪里知道我怎么想的
我哪里敢這么想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