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先秦諸子中最后一位圣哲級別的人物,集戰國后期各家學派之大成,貫通道、儒、墨、法、名辯、陰陽各家,著眼于當世而與時應變,繼而達到了道、禮、法相通相生境界的著名學者荀子,正好身在楚國。
他此前受戰國四公子之一的春申君黃歇的賞識,被任命為蘭陵縣的縣令,冀以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等到春申君死后,他就棄官定居蘭陵,從此一心著述教學。
對于想要學到足夠的學問,繼而以客卿身份出仕各國的青年人而言,荀子無疑是當時最好的選擇。
李斯自然也不例外,經過慎重的思考,他辭掉了官職,拜入了荀子門下。
儒生
啊這。
荀子的思想很多被他們批判為激進,以至于個人也經常被他們嘴這件事是可
以說的嗎
好像每朝每代都不缺什么人黑他來著
結果后世人的夸贊就跟不要錢一樣朝著荀圣撒去很好,他們已經習慣這樣被打臉了。
只是、
儒生們一臉委屈這個人自認為是孔子的繼承人,也應該歸屬于儒家學派。但你看他教出來的都是些什么法家人啊
他們覺得荀某人畫風不對不是很正常嗎
在荀子的眾多門生之中,最為出名的大概就是兩位一個當然是李斯,另一個就是后來被我們稱為集法家之大成者的韓非。
“韓”
嬴稷瞇起了眼。
后世已然不像春秋戰國,對于姓和氏的劃分不是很敏感。這是嬴稷光靠聽人名就能發現的事實,而今也已經習慣了起來。
“那該不會是韓國的王孫吧”
并不打算放棄任何一個可以拐到秦國來的人才,嬴稷琢磨著這個姓氏,做好了最壞的打算。
“那可不太好操作”
這年頭,游士們是不會在乎什么國籍出身的,他們只關注一個君主的賢明與否,關注對方是否愿意禮賢下士,給予他們一展身手的機會,在乎的是與君主個人之間的恩義。
所以衛人商鞅給秦國帶來了變法,魏人張儀為秦王游說連橫,最終均以秦相的身份為大秦鞠躬盡瘁,也不見有人質問兩人為何不為自己的國家服務。
但王族出身,一般都不會這么從容。
他們身上流淌著和君主一樣的血,他們個人是國家最大的宗族的一支。在分封制尚未完全瓦解的年代,家國一體的構建,使得他們天然被捆綁在自己國家的一方,因為那不僅僅是他們的國,更是他們的家。
“如果真的是韓國公子”嬴稷帶著點可惜地說道“就怕他入秦后,還對韓國念念不忘。”
因為他想讓人參與的戰斗,已經不再是留有一線的互相對峙,而是徹徹底底的亡人國家了啊。
他們兩個人在荀子門下,學習的都是經世致用的帝王之術,勉強可以被稱為一句同學。其思想也就因此存在了很大的共通之處,即在“大一統”理論的實施路徑方面。
這里的“大”,實際上是“張大”的意思,意為崇尚一統。
這里提一下,“大一統”的政治理想其實算不上多稀奇,因為在百家爭鳴的時候,各家學派都或多或少誕生了“天下”這一概念。
儒家學者應該是講它比較早甚至最早的人。尚書中說“奄有四海,為天下君”,那么既然你都要擁有四海了才能被稱為“天下”的君主,自然就要崇尚統一大一統和天下于是乎自后者誕生起便分離不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