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情哪部分呢
作為王孫公子,身份高貴,才華也出眾的韓非,結果在嬴政手上,卻沒贏過出身下層平民階級的李斯。
嗯,懂
李斯覺得自己的才華不如韓非出眾估計也是實話。從始皇看了韓非的書想要知道作者,結果第一個回復他的就是李斯來看,后者要么是時時刻刻都有在關注學術前沿,要么就是對韓非這個人有著特殊的關注。
但是一如馬遷描繪出來的,因此暗暗恰檸檬背地里酸,搞得跟擔心嬴政喜新厭舊,有了韓非就不用他,于是一定要把對方做掉一樣的嫉妒陰暗批屬性是不是真的那就見仁見智吧。
李斯閉眼
這風評是秦亡后我應得的
落淚jg
我們重新回到李斯個人,此前說到,他出身下層平民階級。于是比起韓非,李斯當時其實并沒有很多選擇的余地
就和我們今天沒什么兩樣,人文社科的學者,如果執著于搞學術這一條路,除非是成為了真正的大拿,那大半是沒有什么富貴的可能的。
李斯已經吃夠了身處貧賤的辛酸,于是他是決意不肯將自己的時間消耗在潛心鉆研學術,冀以成為接續荀子聲明的一代圣哲賢人的苦心鉆研中的。
他對于自己的能力和才干更有著充分的認知。比起在老師的基礎上再提出更多高屋建瓴式的理論,李斯實際上是個天生的實干家。他認為,與其白花力氣著書立說,不如干脆從政玩弄權術。
學者們突然有點被冒犯到。
要不然這世上哪里來的那么多“學而優則仕”的人,主打一個科舉考啥就學啥,對什么雜學毫無涉獵的存在呢
要不然為什么這世上鉆研雜學小學書法繪畫之類和做官不沾邊的人,大多出身大家甚至王公貴族呢
人,總是得吃飯的沉痛
所以,在對當時的國際形勢做了細致的分析之后,李斯看準了秦國的強大,認定未來的天下只可能是秦國的天下,此時出仕秦國,毫無疑問將是一個建功立業的極好時機。
于是他對老師做了最后的辭別,在臨行之言中,他如是表達自己的心跡
“斯聞得時無怠。今萬乘方爭時,游者主事。今秦王欲吞天下,稱帝而治,此布衣馳騖之時而游說者之秋也。”
我聽聞機會來臨的時候,萬萬不可怠慢。眼下是各國爭雄的時代,游說之士主持各國政事。秦王有意吞并天下,稱帝而治,這正是平民布衣縱橫馳騁,學者游士博取收獲的時機。
“處卑賤之位而計不為者,此禽鹿視肉,人面而能強行者耳。”
人處于卑賤之位而不思有所作為改變命運,不過是圈養的禽獸,只能張嘴等食,徒有一張人臉,兩腿可以直立行走而已。
“故詬莫大於卑賤,而悲莫甚於窮困。久處卑賤之位,困苦之地,非世而惡利,自讬於無為,此非士之情也。故斯將西說秦王矣。”
所以,卑賤是人生最大的恥辱,貧窮是人生最大的悲哀。
長久處于卑賤的地位,困苦的境地,反而譏諷世道,厭惡祿利,以自托于無為來自我安慰和解脫,不過是無能而已,絕非士人應有的情懷。
所以,為了改變自己卑賤窮困的處境,李斯決意西去秦國,游說秦王。
李斯的這番話,是對他整個人人生觀念最淋漓盡致的呈現。
卑賤是人生最大的恥辱,貧窮是人生最大的悲哀。
這樣的想法,用現在的眼光來看,實在不免太過功利,甚至可以被批判拜金主義唯財富至上,卻是李斯寂寂無聞多年之后,最大的心聲。
他有才華,有能力,有野心,那么,他就不該與光同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