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最費時費錢的反而是粘合木桿的膠。戲志才試著用生石灰、蛋清制成的膠水粘合,但效果不盡如意。
他試著制作粘性很強的魚鰾膠,但這東西搗爛太費力氣,河魚出產的膠也很少,成本高昂。
最后只得用了豬皮膠,豬皮也不便宜,經過蒸煮、搗爛和過濾之后才能得到。好在一根根鉛筆體積小,用的膠很少。
“要制膠還是得用橡膠樹才行,樹皮割開就有乳汁,稍稍加工下就能成膠水。”說到膠水,燕綏在記憶中搜索良久,終于想起來去泰國時候導游介紹的知識。
可惜了
橡膠要種在熱帶地區,有的橡膠樹甚至低于十八度就不能生長,就算兌換了樹種也無用。
燕綏退而求其次,準備開春的時候兌換橡膠草。這東西根含乳汁,也可提取橡膠,生長環境要求也不高,在新疆那邊的河灘、水渠旁就有很多。不過三國時候新疆還是匈奴等胡人的地盤,去尋過于麻煩,倒不如兌換。
戲志才給燕綏算了一下賬,用鉛筆書寫相當持久,用下來成本比毛筆、墨汁和硯臺省下十之八九。
聽完戲志才的匯報,燕綏痛快地表示“盡管做鉛筆,不用擔心賣不出去。有一個經濟學規律,想必志才也觀察到了,所謂的規模效應。”
“莊主的意思是出產越多,單個成本壓得越低”
“正是,試想誰不想讓自家孩子讀書習字,日后有出息呢”燕綏覺得鉛筆在全國都很有市場“就算不是為了功名,識得字也更好在城里謀生,大字不識的人連訂契約都稀里糊涂被人欺騙,吃過苦頭的老人們省吃儉用也想讓孩子上學堂,這鉛筆的銷量絕不會局限在我們的學堂。”
戲志才表示贊同“比起買一套筆墨紙硯的昂貴支出,一支鉛筆咬咬牙也就買了,能讓孩子學會常用的幾百字也是好的。”
“是啊,筆墨紙硯一開始配備就要一大筆錢,攔住了多少人。”燕綏嘆道“更何況后面還要源源不斷地買紙和墨。”
戲志才思考了下“鉛筆耐用,能寫很久的字。而且若是鉛筆真能賣出上萬支,成本還能壓低,只是這東西用起來畢竟和毛筆書寫不同,不知道能否被廣泛接受”
“放心,這么實用的東西一定可以大賣。”燕綏給鼓勵戲志才道“若是賣不出去,我們在學堂里作為福利免費推行也
可,只要人適應了,自然就會買下一只。”
戲志才一下子打開了新思路“免費推行”
古代貧乏,哪有商家和后世一樣不計成本地搶占市場。
燕綏簡明扼要道“先營銷,憑低價壟斷了市場,日后再提價,志才只管放手去做,銷路就由我來吧。”
“莊主真是高瞻遠矚,不被眼前事拘束,某遠不及也。”戲志才由衷嘆道。
“志才太謙虛了。”想到自己搭建的工坊,燕綏強行踮腳,拍著戲志才的肩膀展望未來,振奮地規劃著藍圖
“日后,咱們紙坊繼續擴大化,高端紙賣得更貴,低端的黃紙就走薄利多銷的路子,甚至可以不盈利,先把銷量大量做上去。未來有朝一日,說不定人人都讀得起書。人人有教化呢。”她甚至想到了一個鉛筆和黃紙搭配打八折的主意,針對性地對稍有余錢、但不夠買筆墨紙硯的富農營銷。
受燕綏的情緒感染,戲志才也覺得干勁兒十足。不出五日,數千支鉛筆就在田莊的工坊生產了出來,先以糧票兌換的方式在云夢田莊和范黃莊內推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