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綏本以為三個臭皮匠頂一個諸葛亮,沒想到工匠們研究了幾天,都一籌莫展。
諸葛玄在旁邊暗自搖頭這與禮制不合,四匹馬拉的車,普通人怎么可以乘坐呢然而轉頭想自從董卓進京,禮制崩壞,甚至各地諸侯都揭竿而起,現在計較這個也著實沒有意思。
而且燕綏一看就是把他們當自家人的,行事作風一點都不藏私,更對侄子寄予厚望,便緘口不語。
諸葛亮看著高大的四輪馬車,手里拿著繪制的圖樣,不多時心下就有了思路,拿起了木工放在一旁的工具,開始專注地敲敲打打。
諸葛玄陪燕綏站了一會兒,正要呵斥諸葛亮,卻被燕綏攔下了。
“既然孩子感興趣,就由他發揮吧,子默不妨移步,正有些府中事務請教您啊。”
諸葛玄拱手謙遜道“豈敢豈敢玄才疏學淺,能為府君分憂,是鄙人的榮幸。”
順理成章地,燕綏就將其留了下來,聘為從事。
諸葛家雖然在瑯琊是名門望族,但遠離故土就失去了對區域的影響力,她可以放心大膽地啟用。
其實世家大族離開根據地后,和“寒門精英”區別不大。燕綏于是聘諸葛玄為從事,請他協理政務。
諸葛亮也開始了和叔父一樣上班打卡的生活,因為對創新看得很重,燕綏在陽翟的太守府旁邊設置了一個新的工坊,叫做陽翟研究所,掛在衙門的下面,專門鉆研農具、改造車輛等。
里頭的一應工匠都被燕綏劃為了衙門編制,每個月的十五按時發放月錢。聽到消息的能工巧匠都十分心動,在亂世做官的誘惑實在是太大了,尤其是對于士農工商中排名靠后的工匠。
工匠們紛紛感慨就算只是一個類似衙役的職位,那也是官啊不但地位受人尊重,還能穩定地從衙門領取薪水,再也不用擔心災年成為流民了,這份安全感對工匠們來說難以抗拒。
不久,在神童諸葛亮的帶領下,四輪馬車轉向的軸承研發了出來,數十輛高大的四輪馬車都投入了使用,奔馳在了潁川的馬路上,輻射整個潁川郡。自此,不論是運輸貨物還是將人力流通,效率都大幅提高了。
與此同時,戲志才這邊也傳來了好消息,有一名叫馬鈞的少年揭了榜,自稱成功改良過織布機。
雖然少年自從揭了榜單后就飽受質疑,戲志才卻不是以貌取人的人,立即對少年進行了考校,見其對織布機的部件和運作對答如流,便撥了人手給少年,讓他改良。
燕綏眼前一亮這個名字,她是有印象的。馬鈞這個天才,有一項很有趣的發明,他把木制的動輪裝在木偶的下面,發明了“水轉百戲圖”,妥妥一個機械苗子。
郭嘉正陪同她處理文書,看到戲志才對馬鈞的推薦,搖著扇子贊嘆道“重賞之下,必有勇夫啊。”
燕綏卻道“是我們運氣好,這樣的發明家可是百年都出不了一個,后天休沐,我有心回陽城和他交流一番。”
郭嘉揚眉,揶揄道“昨天莊主剛說諸葛家的是百年一遇的人才,現在又多了一個”
的確,一個郡縣,往往百年才出現一位經天緯地的人才。但耐不住她把天下十三州的人都聚集在旗下了啊。燕綏面上不免有一絲得意“哈哈哈,奉孝倒是提醒到我了,我帶上諸葛亮,這兩個發明家湊一起說不定有驚天動地的智慧火花碰撞呢。”
郭嘉不置可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