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一事想請教莊主,”戲志才繼續道“您一直強調流水化作業提高效率,我想著這從洛陽帶來的數百工匠,便可試著用標準化的流程來安排。”
燕綏欣然道:“行,就用生產線的制造方式。”
戲志才提議道“那刨去補充到印刷工坊、農具工坊的人,余下的不如盡數調到新成立的弩箭坊”
燕綏頷首“正好馬鈞和諸葛亮改良了連弩,而且我看他們最新的圖紙,是要造巨型弩箭”
戲志才也不得不佩服這兩位動手改造能力出類拔萃的小少年,有天馬行空想法的人不少,但像他們能動手將想法付諸實踐,還能成功的人真是鳳毛麟角。有這樣的少年在,何愁豫州后繼無人,不由笑道
“他們改良了床弩,在上面增加了兩張弩,這樣三張弩前后排列,發出去的巨大的木箭甚至能夠深深射入城墻之中,射程也提高了不止一倍,殺傷力更是非比尋常。不論著多么堅實的鎧甲,都受不了一擊。”
因為巨大的沖擊力,甚至能夠接連將數個士兵射倒,而且一次還能發射十幾支箭,實在是太讓人驚艷了。
郭嘉眼前一亮“這可真是個好東西,不但能在沖鋒時狠狠挫敗對方的士氣,攻城時亦能和云梯相輔相成。”莊主日后要成就大事,便要未雨綢繆,這種大型的器械得準備起來。
“三弓床弩不需要特意來培養士兵準頭,只要十幾名士兵分別負責瞄準、裝填和用絞盤把弩弦拉開到極致,這樣的武器越多越好,你命他們全力造機器和弩箭即可,不必有后顧之憂。”
尋常的弩機,要一直培育專門的士兵,弓箭也是如此。而且,因為身體素質和協調能力參差不齊,并不是努力就一定有回報,有的士兵就是準頭很差。
燕綏看出來了這種弩機的巨大益處,她隱約記得在宋朝時三弓床弩才出現,乃是冷兵器時代射程最遠的兵器,并且在宋遼的戰場上派上了相當大的用處。現在提前造出來,實在是太好了。
這武器攻守兼備,尤其是對于沒有險要可守的豫州,大有益處。
只能說,不愧是諸葛亮和馬鈞啊,天才就是天才自己只要負責后勤配合和些許靈感就行,他們也太讓人省心省力了。
戲志才感嘆說“這東西雖好,就是構造太復雜了,造上一臺要花費不是功夫。”
“所以才需要拆分為零件,每個零件上都流水做工,最后讓技藝高超的木匠負責將其拼裝起來。”燕綏指導道
“有的零件簡單,你直接組織兵卒做就行。復雜的零件則安排那數百的工匠分別去做,畢竟熟能生巧。”
“好,現在兵卒們上午操練,下午侍弄田地和做工,陽城屯田的地方不大,我們能撥出不少人手來。”
“冬小麥已經收割完畢了吧”燕綏問“收成如何”
說到這個,戲志才臉上掛上了豐收的喜悅“多虧了莊主推行堆肥和水利興修,再加上天公作美,收獲的時候都是大
太陽,今年收成特別好,已經在陸續入庫了,只是數據還沒統計上來。”
“嗯,我們春小麥的種子更好,產量會更高。”
為了防止天災,陽城的麥子是分了冬小麥和春小麥兩種不同季節來耕種的。冬小麥在農歷五月就開始收割了,可以避開夏天的干旱和大風,但同樣要面臨夏天雨水的風險。遇到大雨,麥子搶收不及時的話就會爛在地里。
不過,漢代粟才是種植最多的谷物,直到宋代麥子和水稻才取代了其在谷物中的主導地位。陽城是因為有燕綏的引導,種植的小麥才達到了三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