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魚喜歡對著云溪挨挨蹭蹭,每次進入叢林前,云溪也都會主動靠近人魚,她覺得人魚大概就像貓一樣有著氣味腺,能夠釋放化學信息,標記人類。
云溪帶著人魚的氣味進入叢林,可以免受毒蟲蚊蟻的侵擾。
她甚至覺得,人魚有海豚那樣的回聲定位系統。
因為無論她走到哪里,天將暗時,人魚都能迅速找到她,把她帶回溶洞里。
云溪至今未發現水潭和叢林外圍處,比人魚體型大的生物,甚至比她大的都沒發現。
或許這也是人魚任由她一個人探索外圍的原因之一。
云溪推測,要么這里是人魚的領地,別的大型動物不敢靠近;要么就是這片島嶼面積龐大,食物充沛,不需要到別的動物領地那里冒險捕食;再要么這片島嶼,根本沒有其他大型動物,人魚“唯我獨尊”。
最后一種推測太過理想化,云溪有點不相信。
這里應當也是存在一條食物鏈的,以叢林昆蟲體積異常大的情況來推斷,這片島嶼上的大型動物,只怕也比她在文明社會里看到的還要大。
地球史前時期,動植物的體型也十分龐大,因為那時地球生態環境很好,氧含量高,且物資豐富,無論動植物,都不愁吃喝,因而最后導致它們滅絕的,不是資源稀缺,而是隕石、射線暴一類的天災。
在這里生存,就像遠古時期那般,沒有道路,沒有任何通訊工具、交通工具;一個人的世界,就只有眼前這般大,只要不邁出這片領地,永遠也遇不到其他人。
云溪脖子上掛著求生哨,手里握著的木棍,用細藤蔓纏了個長方塊的石頭,制成了一個沒有鋒面的石錘。
石錘,最簡易的工具,她曾在博物館里舊石器時代的展柜中看過。
她喜歡逛各種博物館,外出旅游時,必去的景點,就是當地的博物館。
幾乎每家博物館都是按時間、朝代順序排列,最前頭的展柜,往往是遠古時期的文物,各種粗糙的石制工具、木制工具,還有獸骨制作的骨針、骨笛。
云溪前頭看得最認真,因為博物館太大,前面精力最充沛,耐心最足,等走到后面,已經累得只能走馬觀花了。
如今,她衣不蔽體,揮著石錘,劈開灌木叢,踏出一條道路,回想起衣著整潔在博物館閑逛的時光,深深體會到,什么叫做“當時只道是尋常”。
云溪采摘過很多樹葉,試圖找出一種最適合當衣服穿的。
她不能每天都穿那一套襯衫和牛仔褲,有時穿著也不方便下水,她收集了各種形狀、大小的樹葉,簡單編織,遮擋住身體的敏感部位。
進入叢林時,她會在手上和腳上多綁些厚葉子,以免皮膚被樹枝、荊棘刮傷。
叢林里很安靜,除開蟲鳴聲,幾乎就只有云溪雙腳踩在枯枝上的“咔嚓”聲,石錘砸開樹枝“咔吱”聲,以及,若有似無的水流聲。
她不會離岸太遠,確保自己還能聽見一絲水流聲,這樣,就算遇到危險,她也能迅速跑到水中躲避,人魚在水中游速也更快,可以最快時間趕到她身邊。
云溪甚至做過一個測試,在離人魚五百米遠左右的河流中,吹了聲口哨,故意尖叫了幾聲,然后數著時間,看人魚會不會過來。
插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