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她也不把自己關在溶洞里,她每天都會跟著滄月出去,在鱷魚嘴入口處的大石頭上,曬一曬太陽,摘一摘野果。哪怕一整天什么都不做,她也要出去曬太陽。
在封閉的旱洞里曬太陽,和在外面的世界里曬太陽,是完全不一樣的感受。
待在封閉的空間里,時間久了,會讓她陷入抑郁。
而在外面,聽著潺潺流水聲,吹著森林里拂來的清風,她的內心會感到平靜和治愈。
這般放松了兩天之后,回到溶洞的第三天早晨,云溪慣例跟著滄月出了溶洞。
她和滄月一塊在叢林里撿了許多的柴火、芒萁、絨草,堆積在河岸邊,她又撿了許多的大小相差無幾的石頭,讓滄月幫忙搬到柴火堆旁邊。
搬石頭的時候,滄月不太理解要做什么,但云溪讓幫忙,她就幫著搬了。
或許覺得以為云溪和以前一樣,是在玩耍。
云溪準備在鱷魚嘴入口處左側的河流岸上,搭建一個簡易灶臺和柴火房。
農村的灶臺最開始是用泥土搭建的,后來用一塊塊泥磚堆砌起來,貼上了瓷磚,冬天的時候,小貓小狗小孩,都喜歡呆在灶臺邊取暖。
過年時節,走親訪友,大家伙都喜歡擠在灶臺邊,熱熱鬧鬧的,聊天說話。
云溪準備先在外頭搭建一個灶臺,然后在溶洞的旱洞里,也搭建一個灶臺。
等到冬天,她們大概會減少出門的時間,到時她就在旱洞的灶臺邊上,取暖,做飯,最好還能煮熱水,洗上熱水
澡。
灶臺的位置,要考慮到防雨、防火、防風口,既不能離水太近,防止暴雨天被洪流沖垮,也不能離水太遠,不方便處理食物,更不能距離溶洞太遠。
云溪繞著溶洞口周圍走來走去,最終找到一塊凸出的泥堆,半人高,兩平方米左右,可以挖上兩三個燒火的灶洞。
她需要在泥堆上搭建一些防雨的遮蓋物,至于泥石,她望了望山上茂密的植被
應該不至于吧。
沒有鐵鏟,挖泥洞十分費勁,云溪先用水潑濕泥土,然后用滄月掉落的鱗片去挖,這樣挖了一天,腰酸背痛,才差不多挖出一只手臂大小,半臂深的灶洞。
也試過用樹枝去挖,但泥堆太硬實,需要稍微粗一些的、削尖了頭的樹枝,而唯一的一把帶肩頭的矛她送給了滄月,讓滄月使用它去打獵。
如果是用石頭簡單搭建一個灶,不用半天時間,她就能搭好一個。
但這個天然的泥土堆,實在太適合用來挖泥灶,云溪舍不得放棄,反正不知道要在這里生活多久,慢慢挖著來吧。
翌日,她不再全天只挖洞,她用石頭簡單圍了一個石頭灶,平時就用石頭灶生火烤熟食。
她只用下午的時間去挖洞,上午的時候,她琢磨著制作各種石器。
最簡單的石器就是對砸石頭。
在河流兩岸的石頭里,撿一塊大的石頭,用力往另外一塊大石頭上砸去,然后從碎石塊中,找到邊緣鋒利的收集起來。
她知道遠古人類可以利用石頭打造出各種鋒利精美的工具,但她不會操作,她唯一記得的技巧,就是對撞石頭,隨機獲取到邊緣鋒利的碎石塊。
云溪第一次砸石頭的時候,發出的動靜,嚇到了在水中嬉戲的滄月。
滄月從水里探出身子看她一塊塊地砸石頭,歪了歪頭,咕嚕了好幾聲,像是在問她怎么了
云溪心平氣和地同她解釋“滄月,我不是在生氣或者發怒什么的,我只是在制作工具,我們馬上要步入石器時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