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只好去吃香蒲的根莖,至少那東西吃起來和她在農村吃過的味道一樣;她抹在手上,也沒有過敏的跡象。
野果、野菜、海草、禽蛋、香蒲根莖是她們的點心,肉類是她們的主食,烹飪方式主要是石板炙烤。
偶爾,云溪也用制作叫花雞的方式,將肉塊用荷葉一般大的葉子包好捆好,外面滾上一層濕潤的泥漿,放到火堆上烘烤。
這樣烤出來的肉質酥爛肥嫩,更接近燉的肉,而非燒烤那般焦香。
但滄月就像很多小孩那般,更喜歡吃燒烤的肉,云溪也就隨她的喜好,烤肉的次數更多。
云溪還試圖用椰子殼和雞蛋殼煮水,但二者的燃點太低,沒一會兒就燒裂了。
如果一直找不到合適的容具,她大概要開始嘗試制作陶器。
可要燒制出陶器的話,她首先得找到黏土。
她不認識黏土,打算等以后更有時間了,像砸石頭那般,挨個燒一燒,看哪種土質,燒出來最堅硬。
死亡的念頭,偶爾還會浮現在腦海中。
只是,一想起那天滄月小心翼翼抱著她的模樣,傷痕累累帶她去映月峰的模樣,以及,她信誓旦旦承諾不再尋死的模樣,她就會逼著自己摁下一切消極的想法,努力活下來。
8月份的一整個月,除了調整心態,云溪大部分的活動,都圍繞著“工具”和“食物”進行。
她有了木矛、石錘、石斧、石刀,她吃上了熟食,喝上了熱水,滿足了對食物的基本需求,體重逐漸增加。
其他更高層次的拓展食譜、儲存火種等目標,她打算過段時間再去實現。
當然,拓展食物譜這項工作,滄月一直在幫她進行著。
自從上次發現煎蛋的美妙滋味后,滄月每隔幾天,都會帶一些云溪沒見過的食物回來,有時是一只山雞一樣的小動物,有時是水里奇形怪狀的魚、蝦、鱉
云溪記得,有些水生動物人類吃下去會中毒,她不太敢貿然下口。
有一回的夜晚,滄月還在灶洞邊上,捉住了一只像山鼠一樣的小動物。
那只山鼠正在偷吃她們食物的,被滄月一把拎住了尾巴。
滄月拎著它走到云溪面前,想讓云溪處理一下。
云溪卻沒有宰殺那只山鼠一樣的小動物,而是留了下來,用一根香蒲編的草繩拴住它頭頸部,綁在泥灶旁邊
的一顆樹下,四周用石頭和枯樹枝圍成一圈柵欄,還放了些帶刺的荊棘,以免它夜間吱吱亂叫時,吸引到其他動物靠近吃掉它。
云溪也學會了利用小動物。
每次滄月帶回來的陌生食物,云溪煮熟后,都會先喂給那頭山鼠吃,看會不會毒死它。
人類基因組與老鼠高度相似,老鼠的繁殖又速度快,所以生物醫藥相關的實驗,都喜歡用小白鼠。
只要山鼠吃不死的,她第一次會少量嘗試,如果身體沒有明顯中毒反應,味道又不錯的話,第二次多嘗幾口、第三次嘗更多這般,逐漸增加食用量。
9月中旬,天氣漸冷,云溪打算圍繞“衣服”和“編織物”開展活動。
她從文明社會里帶過來的那件襯衫和牛仔褲,她只在遠行的時候穿,平時她都是用串在一起的樹葉做個簡單的遮擋,像個原始人那般。
樹葉容易干枯萎縮,她需要常常更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