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內的溶洞光線太過昏暗,長久待在那里,她的眼睛會不適應外面的光線。
所以,她時不時要去一趟明洞。
不下雨不下雪的時候,明洞那里,就是最適合人類待的地方。
洞口夠大,白天能看見藍天白云和太陽,夜晚可以望天夜空星辰與月亮。
搭砌石頭灶時,云溪會順便教滄月說話。
說是教,其實就是簡單日常的閑聊,告訴她“我現在搬這些石頭,到這里,是為了重新搭建一個灶頭。”“那個洞,冬天的時候,可能會下雨下雪,不方便生火。”
諸如此類的閑聊,滄月能夠提取到一些熟悉關鍵詞,從而猜出她話語的意思,會咕嚕咕嚕回應她,或是用“嗯”來回應。
云溪教她用“這樣啊”代替“嗯”。
她很快就明白了,之后回應云溪的話語,都是三個字的。
她越來越熟悉人類的語言,開口說話的次數越來越多,并且,她還知道重復話語,加強練習。
比如,云溪說一聲“這個是石頭,石,特哦頭,石頭。”
她就會跟著重復好幾遍“石頭,石頭,石頭”
像個復讀機一樣,很是可愛。
如果她的目光長時間盯著某個東西,云溪就會和她說那個,用我們人類的語言來說,就叫squo蜂蜜rsquo,會嗡嗡嗡的那種動物,就是squo蜜蜂rsquo。”
滄月學會了這兩個詞以后,常常混淆其中的意思,把蜜蜂說成蜂蜜,把蜂蜜說成蜜蜂。
漢語確實,不熟悉的時候,會覺得某些詞聽上去都差不多。
云溪倒也不去糾正,只要能明白她的意思就好。
搭建好灶頭之后,云溪手上拿著滑石,在明洞的巖壁上,一筆一劃,寫下當初設定下的目標。
她每隔幾天就要和自己的消極心理作斗爭。
每當心情沮喪低落的時候,她都會逼著自己,回憶那些目標。展望未來,好像就有了希望。
按她的目標走,十年,最多十年后,她就可以重新回到農耕文明中去。
再不必藏在這潮濕的溶洞中,也許可以吃上稻米、小麥、面條,面餅,饅頭、包子
吃了好幾個月的肉食和野味,云溪最懷念的食物,反而是一碗簡簡單單的米飯和面食。
如果可以,她愿意用全部身家去換一碗稻谷,可以種植的稻谷。
她在農村長大,下過田,插過秧,割過稻谷,脫過稻谷,她知道如何把金黃色的稻谷變為白花花的大米。
這種想法涌現時,云溪也同時會想到,她還有機會可以心情沮喪低落,可以期待發現稻谷小麥,那艘郵輪上的很多人,已經葬身在大海中,再無生還的可能性了。
云溪覺得,自己現在還能和那些負面心理作斗爭,主要還是因為,被關在溶洞內的時間太長了,肚子又餓不著,滄月要狩獵,無法時時刻刻陪伴她身邊。
人類在饑餓時只有一個問題,填飽肚子。
填飽肚子后,就會產生無數個問題。
云溪不打算在這個洞中常住,搭建好灶臺之后,剩下的設施改造,先以滄月的需求為主。
滄月需要什么呢
云溪認認真真思考了會兒。
發現自己似乎真的不太了解滄月需要什么
動物最需要的是,食物。
這個她好像無法,滄月可以自給自足。
或許,她可以在溶洞內釣魚呢
說干就干。
云溪拿過釣魚竿,用昨天吃剩下的獵物內臟當魚餌,坐在水潭邊上釣魚。
滄月已經懂得她魚竿的用處,不會在水中玩她的魚鉤,她也就不再擔心會釣一條美人魚上來。
她記得,這個水潭里,是有一些魚的,滑溜溜的,游得特別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