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晴的時候,那些柴火還要時不時搬出來曬一下。
下雨的時候,雨會飄進洞口澆濕泥爐,云溪在擋風墻和土墻之間斜搭了兩三根竹子,蓋上幾片一個人高的大樹葉擋雨,蓋上帶著泥土的草塊吸水。
她很想制作一些木板,但沒有趁手的工具,只好多多利用樹葉和泥土。
搭建泥窯爐的靈感還是來自農村的灶頭,用水和過的黏土壘砌一個“n”字形的底座,長約一米,寬約二十多厘米,一圈一圈壘砌。壘到二十多厘米以后,一頭作為柴火進口處的灶門,灶門下方需要留出孔隙作為灰室;另一頭壘砌起圓柱形的煙囪。
這樣就成了一個“”形的泥灶,如果尋常的灶臺,需要在平面上切一個與鍋等大的圓形,然后放入一塊大鐵鍋;但她搭建這口灶是想形成高溫燒制的效果,所以平面上沒有孔洞,只在側面開了一個口,方便放入陶器。
泥窯爐初具雛形后,云溪火燒加固,然后陽光暴曬。
風干泥窯爐的間隙,她試著用黏土捏了一個酒壇狀的罐子。
第一次捏罐子的時候,沒有經驗,捏成型的罐子,底部粘連在石塊上,根本拿不起來,她不得不推到重做。
第二次做的時候,她想到包餃子時,餃皮太黏,可以在手上抹些面粉,以此類推,她在自己的手上和石塊上撒了些草木灰,果然能夠防止底部黏土粘連在石塊上。
她把罐子從側面放進泥窯爐中,側門再抹上黏土,完全封閉起來,然后點火,開始燒制。
云溪只記得要高溫才能燒出陶器,但具體不知道要多少度的高溫,更不清楚要燒制多長時間。
從清晨到傍晚,她守在泥窯爐旁,一邊看著火,一邊用草木灰水處理動物的皮毛。
不停地添火、掃灰、再添火,直至傍晚時分,才停止燒制。
云溪沒有急著取出來,讓泥窯爐中的余溫,繼續烘烤那個泥罐。
第二天起來,她挖開側門,用木棍捅了捅罐子,試探性伸手摸了摸,拿出來一看,確實有了陶罐的感覺,雖然不太好看,但硬度也足夠
可惜,被她燒裂了。
或許是溫度太高,或許是燒制的時間太長,或許是捏制過程中留下了氣孔或者裂紋
她并不氣餒,打算今天繼續嘗試。
燒裂了的陶罐,云溪沒舍得丟,雖然無法用來盛水、煮水,但也可以當作一個容器,儲存一些物品,比如,曬干的野果。
日子一天天過去,她燒廢的陶器,在洞口堆積成了一個小山堆。
這天,云溪去瀑布邊取水時,看見水面結了一層冰,瀑布水流也變得很小。
她用石塊砸開水面上的冰,心想冬天馬上來臨,要是水潭這里都被凍住,那滄月是不是只能去海里游泳了
正出神思考,不期然聽見了天空中一聲鳥鳴。
云溪抬頭一看,看見一群烏泱泱的黑鳥飛過上空。
那是去年滄月捕食過的黑翅鳥。
云溪記得這種鳥的模樣。
它們成群結隊地盤桓在水潭上空,數量越來越多,云溪看了幾秒,連忙跑回了山洞。
她縮在山洞口,露出了一個腦袋。
這里可以望見瀑布的位置。
她看見空中那群黑翅鳥撲棱著翅膀落下,落在水潭邊,像是在啄飲潭水。
雖然云溪知道它們處于滄月食物鏈的下放,但現在,滄月不在她身邊。
它們在高空,越聚越多,看上去有幾百只,每只下來啄一口,也能把她身上的肉啄光,就算不啄她,她也十分擔心那個小水潭里的水,會不會被這群鳥喝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