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來幾天,他也都忙得很,只偶爾叫唐詩去伺候,旁邊還有不少宮人,讓唐詩完全找不到下手的機會。
二天時間一晃而過。
早朝上,日常事務討論完后,天衡帝點了譚元清“譚愛卿,增加科舉科目一事,你與徐愛卿商議得怎么樣了”
譚元清跟徐勘碰了一次頭。
徐勘身為工部尚書,跟他們這些文人又有些不一樣。
工部主營造,最多的便是工匠和各種治水、修筑城墻、制造武器等的能工巧匠。
也正是因為這些人才,工部有時候會被冠以“賤”。他們往往干著最臟最累的活,拿最低的俸祿,身份地位也被人瞧不起,連帶整個工部在朝堂上的話語權也是六部中最低的。
身為工部尚書,徐勘在幾個尚書中也是最受氣的。
如今皇帝有意改革,對他們工部來說可是一個機會,他當然是舉雙手贊成。
可譚元清哪是真心實意找他,兩人聊了一會兒便吵了起來,最后弄了個不歡而散。
聽到天衡帝發話,徐勘主動從袖袋中掏出一份奏折雙手舉起“皇上,微臣與譚大人意見相左,因此微臣花了二日,單獨寫了一份微臣的看法,請皇上過目。”
天衡帝點頭示意廣全去拿奏折。
譚元清看到這一幕眼珠子都快掉出來了。
好你個老徐,平日里看著老實巴交話不多的樣子,背地里跟他玩陰的。不用看都知道,皇上肯定更欣賞徐勘的這份奏折。
不過這對他來說也未必是壞事。
徐勘冒頭了,皇上就不會問他意見了,其他大臣一會兒保準將火力集中徐勘,他就可以神隱了。現在會試舞弊的事還沒過去,他們禮部實在不宜在這時候跟皇帝唱反調。
果然,天衡帝看完徐勘的奏折后,再也沒提他。
“徐大人這份折子,朕認為不錯,諸位愛卿看看。”
廣全將奏折拿了下去,一圈大臣圍上去看徐勘到底都寫了些什么。
等看完后,好些個大臣的臉色都不好看,其中尤以吏部的官員反應最激烈。
“皇上,能工巧匠不過是下九流,如何能納入科考況且,這種考試又無統一的標準,更容易舞弊造假,與皇上的初衷背道而馳。微臣認為不可。”吏部反應最激烈,蘇和宜這老小子第一個跳出來反對。
隨即又有數名官員站出來聲援他“是啊,皇上,不光是科舉,便是以后的貢獻和績效考核也是個難題。”
徐勘不贊同“蘇大人,此言差矣,這些怎就不能納入考核匠人的熟練度,創造能力都可以作為考核標準。工部主管山澤、屯田、工匠、水利、諸司公廨紙筆墨等具體事項,正是你口中的這些下九流修筑了
城墻保護城池安定,也是他們筑堤排水引渠讓農民少受天災之苦,保國庫田賦收入,也是他們制造兵器這些都是為國盡忠有大用者如何等不得大雅之堂”
唐詩好想給他鼓掌。
徐大人說得極是。沒有工部,冬日的炭火,夏日的冰塊,哪里來沒有工部你們這些各衙門的筆墨紙硯從擱現代,工部這些好多都是非遺傳承人,走哪兒都要被稱一句“大師”,享受國家津貼的。
至于沒有一套行之有效的考核標準就更扯淡了,那就制定啊。科舉考試也不是生來就有的,那也是先輩們創造出來的。瓜瓜,你說是不是
瓜瓜客觀地說封建社會也就數學形成了一門系統的學科。物理化學現在都還是神學、玄學,生物學更是沒影,而且古代讀書的成本太高了,文盲太多,確實沒法套用現代的考試制度。
不少官員松了口氣,瞧瞧,這無所不能的瓜瓜都說不行,那皇上總該消停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