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訓練營呆了一天的時間,接下來就是雇傭兵團的團長陪同著顧牧去他們這個雇傭兵團在非洲十幾個國家的駐地。
那一共有著幾十個地方。
汪永源現在身體不行了,沒有這樣的體力在那么多地方顛簸來去,所以是由雇傭兵團的團長陪著顧牧過去。
跟著一起過去的,還有池胭胭,她要向顧牧介紹一下屬于汪永源的產業。
蘇綺和王強屈勇也都跟著過去了。
這一次的巡視,就用了半個多月的時間。
通過這一次巡視,顧牧也算是切切實實的感受到了汪永源龐大的資產。
埋藏在地底下的那個金礦不用說,就算是這一些明面上的財富,已經讓他比一些小國家的財富還要多。
非洲有很多國家一年的生產總值還不如他所擁有的財富。
每到一個地方,他最先接見的就是雇傭兵團的負責人和那些雇傭兵,然后是當地項目的負責人。
那些負責人基本上都是華人,不過都已經不是華夏國的公民,都是移民在海外的華人。
不過也有一些是白人。
他們都是給汪永源打工的。
這一次顧牧是以繼承人的身份過來視察的,當然也受到了最高規格的接待,讓顧牧有一種飄飄然的感覺,好像巡視自己領地的皇帝一樣。
——如果這些財富他都能夠真正的繼承到,那該多好?
在這里汪永源大大小小的有幾十處的產業,其中大部分都是礦產資源。
還有一部分則是投資的實業,基本上都是最基礎的行業,比如說紡織廠、水泥廠、化肥廠還有鋼鐵廠。
那些礦產資源都是和華夏國內的公司合作,銷售的對象也是國內的廠家。
而那些實業則是和當地政府合作,銷售的對象就是當地。
不過這些產業,汪永源都掌握有絕對的控股權,他的股份占據百分之七十以上,高層管理人員也都是他任命的。
他投資的實業,沒有一項是高新科技產業,他并沒有在非洲投資高新科技的想法,因為這里沒有那樣的基礎。
既沒有行業人才基礎,也沒有市場基礎。
做的都是一些在國內已經屬于夕陽產業的工業,甚至很多設備都是從國內購買過來的二手設備,主要的技術人員也是從國內聘請過來的。
這些產業在國內已經是瀕臨淘汰的產業,現在被轉移到非洲大地,都獲得了第二春。
雖然華夏在改開的時候,人均收入還不如非洲的人均收入,可是40年來的飛速發展,已經讓這個國家成為了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收入水平雖然還沒有達到發達國家的水平,但是也基本上擺脫了貧困。
而非洲大地,大部分人都還在溫飽線上掙扎。
華夏的過去,這是非洲的現在。
汪永源的投資策略實際上非常的保守,他只是有選擇性的在非洲大地上復制華夏曾經的成功。
雖然有一些方面的成功是沒有辦法復制的,但是有些方面還是能夠復制。
只要這個世界總體的水平是在往前發展,衣食住行那就是免不了的,他發展的就是這方面。
在非洲大地他也經營了很多年,投資實業也有了十幾年的時間,現在所有的投資都處于盈利的狀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