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果只能說還不錯,但與國外同樣的高精端機床是沒有辦法媲美的。
九軸也一樣。
這其中差距的,是設計理念,是工藝流程,是材料處理,是裝配經驗。
這些都是需要慢慢積累的,沒有就是沒有。
可惜的是,即便后來在商用領域五軸機床放開,他們引進了不少,但是,對方有鎖機設置,不能生產規定以外的工件,不能有任何移動,一旦有異常,就會鎖機。
所以根本無法去了解。
而這次是個大好機會,這個機會不僅僅在于他們真的親手接觸了國外先進的九軸機床是什么樣子,還有一點是,日本人還教出來一批半成品徒弟,他們依葫蘆畫瓢進行組裝,雖然很多核心技術都被隱瞞了,但多少露出一點,就會讓燎原廠這邊有所思考。
因此,這一個月都是這么過的。
他們問伊萬“為什么要這么裝”伊萬他們想一想,“日本人就是這么裝的”
他們在問“有沒有解釋原因”伊萬他們又想一想,“好像說了點什么,不過并沒有很明確,是這樣說的。”
他們全部記錄。
而且,這一個月,產學研中心那邊已經騰開了手,郭海英帶著相關負責人和助手都過來了,每天晚上,他們手繪的零部件,各零部件之間的鏈接方式,組裝工藝,甚至是任何的一字一句都會匯總在他們這里。
要知道,他們是國內數控機床的主力研究人員,在此之前,他們已經對五軸機床乃至七軸和九軸有了全方位的了解,甚至是已經制作出了七軸數控機床,這些零碎的知識,只言片語,在別人看起來,不過是散亂的信息,在他們看起來,卻不一樣。
那是怎樣的感覺呢。
用郭海英的形容是開竅原來這里這樣設計,可以更靈活,原來這里這樣設計,可以讓設備更精簡,更精密。
“有了這些,我相信我們的九軸會比這個更好。”“這個思路我們從來沒有想到過,真是太棒了,這樣的設計,既減少了加工難度,又增加了加工精度,真是厲害”
對于日本人,雖然大家心里討厭,但是,沒有人去否定他們在機床設計上的領先。也正因為如此,所有人都是拿出了
百分百的認真去對待這件事。
這個會議室的燈幾乎是常亮的,一開始嚴華還擔心他們的研究資料會不會遺失的風險,專門安排了人值班,后來就發現,根本不用。
郭海英他們幾乎整日整夜的撲在了上面,用他們的話說“這是實物,雖然我們已經有了所有的圖紙,但是復刻永遠比不上原物,這是最好的時機,我們怎么可能浪費時間呢”
“四臺設備的組裝,我們就有四次研究的機會,我們趕的越往前,就能理解越深刻,這時再也沒有的好機會,怎么可以錯過”
他們之中,最年輕的也就是郭海英,已經四十多歲了,其他的教授,有的頭發已經花白,最大的甚至已經60多歲了。但每個人都是這樣。
許如意和嚴華是又心疼又擔心,只能強制12點必須離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