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這些謁者身為皇帝皇太后近臣,這些大戶只不過在地方上橫行罷了,朝堂上既無高官,宗族中又無大儒。
動與不動,只在翻掌間。
勸農掾突然感到脖子涼颼颼的,又見陳謁者轉頭沖他笑,身上不禁打了個寒戰。
“我觀你行事周密,是個能干的,又心系鄉里救援百姓。縣令并丞尉都不在了,好好干,我會為你還有其他人表功。”
陳超仿佛自言自語道“縣令由朝廷任命,其他的職位倒是能往上升一升。”勸農掾聽了,眼睛一亮,做事更加賣力用心。其他人知道后也是如此。
過了三日,那兩家大戶坐罪恃強凌弱,以眾暴寡,違背詔令,虐殺良民,家主及有罪者就地正法,家產籍沒。
陳超遇到的情況算是簡單模式。鄧綏派他們出去,提前考慮到這種情況。在那些盤踞著世家大族的地方,她派去的都是出身更高的謁者。
謁者一般是從孝廉和郎中中選拔的,除為郎的人要么出身權貴世家,要么祖上遺澤,反正都是在掌權者面前留了姓名。
動這些謁者,莫說朝廷不答應,怕是他們的家族也不會讓幕后黑手好過。
除了出身,鄧綏還篩選了性格,有的性格剛直,有的性格圓滑,有的性格浮夸性格各異的謁者被派到相應的地方,以期能達到最優的效果。
地方長官、刺史以及謁者的奏表一本本從各地而來堆在到鄧綏的桌案上,甄別信息、調度資源、獎掖有功者、懲罰不法者一道道詔令從崇德殿發了出去。
大水過后的重建剛有了起色,十月份又有四州遭遇水災,傷稼無數,沖毀田產房舍無計。鄧綏又派謁者出巡,賑濟百姓。
饒是一向與外朝很少連通的崇德殿前殿也被水災兵禍的信息包圍。
劉隆的嘴巴張大,臉上一片茫然,萬萬沒有想到,東漢竟然會遇到這么大的水災。哪怕是在現在,也不是好應付的。
這要死多少人洪災的威勢自不必說,摧枯拉朽,所到之處,生還的希望渺茫。
小農之家終歲到頭,幾乎沒有積蓄。洪災摧毀田產房屋牲畜,即便是僥幸生還,那百姓之后又要如何生活
若非知道歷史,劉隆一定以為他身處王朝末年。
當年崇禎帝在位時,水旱災害不斷,農民起義此起彼伏,女真虎視眈眈。這些讓崇禎帝焦頭爛額,他雖勤政,但剛愎自用,急躁多疑,于國無濟,最終成為亡國之君。
此時的東漢比明末好點的地方就是面對災禍,君臣同心協力共渡難關,以及執政的鄧綏通透穩重,胸有丘壑,知人善任。
鄧綏沒有被突如其來的大水災弄得手足無措,她有條不紊地召來大臣,調配錢谷賑濟百姓,又派出謁者等巡察人員監察不法,一步步走得穩走得實。
面對如此困境,鄧綏沒有奇策,也不能打殺四方,唯有踏踏實實賑濟百姓以及救援西域。
劉隆已經滿周歲了,但因為現在皇室諸事節儉,罷了許多的典儀,他的周歲慶典也在其中。鄧綏只讓宮中諸人在外面給他道賀磕頭。
即便是“鄧氏隱形反對者”江平對此也無話可說。他本也是因為家里遭受天災活不下去,才被賣身宮中,為奴為婢。對于省錢賑濟百姓,江平心中是贊同的。
插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