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隆之前在野史或影視劇上看到有人割肉獻“忠誠”表“忠心”,那些明知人肉而去吃的人要么蠢鈍如豬,要么迷信長生。
若今日有人以此獲寵,那么后宮主動或“被迫”以此行徑邀寵者將不絕如縷,宮廷和天下將永無寧日。
歷史真發生過類似的事情。某個皇帝為了什么所謂的“紅鉛丸”戕害宮女身心健康,宮女不堪忍受奮起反抗,可惜功敗垂成。
劉隆絕不允許割肉求寵的事情出現在大漢。
“國家連年水旱災害,百姓大饑,幾乎人相食。皇太后廢寢忘食,積勞成疾,才讓百姓免于相食。你讓皇太后去吃人肉是什么居心”劉隆喝道。
阿陶聞言臉上露出驚恐的表情,急忙跪在地上討饒,連稱“奴婢不是要害陛下的,奴婢只希望陛下早日康復”
鄧綏眉眼冷肅,道“把她拉下去送去暴室,以宮規處理。此婢妖言惑眾,以污圣明,不得姑息。”
阿陶徹底癱倒在地上,正要嚎哭求饒,幾個眼疾手快的小寺人連忙捂住阿陶的嘴,將人拖走。
鄧綏掃過眾人,往日和善如春風的面龐,如今變得像深秋的寒風,吹得人心中發涼。眾人紛紛跪下請罪。
“請大長秋來。”鄧綏冷聲道。這等居心叵測而又阿諛諂媚的奴婢,萬萬不能留在身邊。
大漢才是第二個封建王朝,朝野民間還殘留著尋仙問道求長生的陋俗,哪怕是秦皇漢武都不能免俗。
“母后,這奴婢心懷不軌想要置母后于不仁。什么時候人相食是天災,是兵禍。周公作禮制樂,諸家教化百姓,是讓人做人,而不是讓人做畜生。”劉隆說道。
鄧綏聞言欣慰地笑起來“隆兒長大了。母后從不相信這些無稽之談。”
母子正說著話,鄭眾匆匆趕來,路上聽了這件事,心中極為震撼。能爬到鄭眾這個位置的人,那智謀心機都是上乘,也能果斷取舍,該狠心就狠心。
只是鄭眾沒想到,他治下怎么出了這么一個又狠又蠢的人。
歷史上,有勾踐嘗夫差糞便,有佞幸鄧通吮漢文帝毒瘡。但那宮女的情況和勾踐鄧通完全不同呀夫差是打了勝仗得意忘形,鄧通是漢文帝最寵愛的佞幸。
阿陶是什么人一個辦不好差事,認不清自己的人。皇太后是什么人圣明燭照,勤政務實,宮女的小把戲豈能瞞得住她
“奴婢拜見圣上,拜見陛下。”鄭眾行禮。現在鄭眾面見母子二人時,口中開始將”圣上”排到“陛下”的前面。
鄧綏道“起來吧。朕這幾日病重,宮中或有人獻媚求寵,或有人祈禱愿為朕代命,這些朕都有所耳聞。但是,豈不知生死有命”
“大長秋,你即日詔令掖庭上下,以后謝過祈福不得妄生不詳之言,不得行以污圣明之事。否則,一經發現嚴懲不貸。”
劉隆也附和道“母后說的極是。若能代命或有長生之法,古來那些帝王何在若不能代命且無
長生之法,那些人為什么這么做不言而喻。不過是蠅營狗茍或者愚昧無知之人。”
鄭眾聽了,連忙應下,心里準備回去抓幾個典型以做懲罰。
“宮中尚德尚能尚忠,唯不尚這些神神叨叨的無稽之談。”劉隆補充道。鄧綏聞言,面露欣慰之色。
處理完這事后,劉隆又與鄧綏說了幾句,才回到前殿看書。
鄧綏的燒終于退了,人也變得精神。劉隆走后,她揮退屋里的人只留下陸離,靠在床上,嘴角噙著一絲笑容。
陸離見了,笑道“陛下今日的心情要比往日好。”
鄧綏笑道“遇到可喜之事,豈能不喜陛下能說出尚德尚能的話,將來的成必不在先帝之下。”
陸離贊道“圣上仁厚,聰穎絕倫,對陛下更是孝心有嘉,將來一定會是好皇帝。”
鄭眾回到掖庭,召來宮中官吏,著重傳達皇太后的旨意,又罰了祈福妄出不詳之語的宮女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