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尉馬英擔憂道“這些人是不通文墨,但黜落過多,怕是郡國百姓擔憂。”
鄧綏看向眾人道“那諸公可有良策”
司隸校尉道“郡國二千石所舉非賢坐罪,只要往監獄里一關,看哪個還敢與豪族勾結不顧賢與不肖推舉豪族子弟”
其他人倒吸一口涼氣,特進鄧騭斟酌道“坐罪過了,若只是察覺失當,降級罰俸就是了。”
“對啊,坐罪過了。”
“是過了。”
“司隸校尉太嚴苛了。”
聽鄧騭說話中聽,其他人紛紛附和。在座的諸位幾乎都有族人和門生擔任郡國二千石。
太常李郃沉吟道“但這只是解決了一時的問題,不如擴大察舉的名額,郡國上貢,朝堂考核,通過者入郎署。”
一人搖頭道“李公所言有不妥的地方,京師繁華之地文教興盛,比邊荒之地要好上很多。這樣一來,只怕孝廉都出自文教興盛之地了,對邊地不公。不妥不妥。”
李郃順著思考道“那不如劃定名額如之前的孝廉一樣。”
鄧綏點頭,對李郃和提出不妥的那人說“這事交給你們兩位,務必討論出一個既公平又要兼顧邊地的章程來。”
司徒劉凱聞言,立馬將頭轉向李郃等二人,問“那孝廉名額多少,若都如今年這樣的考核比例,怕是郡國不安。”
以前有些大郡還能每年出兩三個孝廉,這次考試能保住一個就不錯了。
左雄出聲道“朝廷選才,多路并舉,孝廉之外又有舉茂才、任子、明經、明法、明算等,不妨增加這些科目的名額。孝廉原是堪為楷模的孝子廉吏,本來就是優中取優。”
這些人不知道的是,他們慢慢觸及到封建社會的核心組成選官制度。即便是注意到了,也大多在思考,究竟什么樣的選官制度才更適合大漢。
劉隆聽著下面的討論,他知道很多改革不是一蹴而就,需要長時間討
論爭吵,需要根據現實不斷試驗調整,不能操之過急。
現在讓大臣認同孝廉考核的目的已經達到,其他再往前一步就是勝利。
星輝映川提醒您東漢我有母后第一時間在更新,記住
眾人討論完,各自領了任務散去。劉隆起身舒展手腳,江平奉上一盞蜜水,他端起喝了一口,看了眼窗外。
外面剛下過小雨,宮殿清潔,草木清新,看來就是新年新氣象。劉隆的心情好極了。
“不知道他們會擬出什么樣的章程來”劉隆猜測這些大臣擬的章程肯定要大打折扣,不過他還小,時間還長。
鄧綏笑道“就是那么回事罷了。”
當年光武帝度田都度不下去,只能強行中段。現在他們母子都在挖豪族進一步飛黃騰達的墻角,每次挖一點,鍥而不舍遲早能挖斷。
現在考試政策出來后,那些經學傳家的文化士族成為他們的擁躉,聯手打壓地方豪強。
但若要問劉隆害不害怕這些文化士族成為歷史上的王庾桓謝那樣的大族只要以文選官在一日,劉隆就不怕。
眉州蘇珣蘇軾蘇轍父子三人,唐宋八大家占其三,家學淵源,但后世卻不聞其子孫。
良好的家境、優越的學習氛圍、汗牛充棟的書籍這些都有助于家族子弟學習,但這都不是決定條件,決定條件還在于個人。
只要朝廷堅持以文選官,就能慢慢磨掉這些世家。
如果百姓生活好了,有更多的時間和錢財去學習,那么整個社會都將流動起來,大漢也會越來越好。
劉隆坐下托腮,暢想大漢美好未來。鄧綏看了眼劉隆一臉憧憬的樣子,無奈地搖搖頭。
這孩子不知道想到什么,又發怔了。鄧綏低頭繼續處理公務。
劉隆回過神來,見后殿無事,心里又想著外面的花紅柳綠,于是說“母后,我出去玩去了。”
鄧綏囑咐道“外面剛下過雨,小心地面濕滑。江黃門,不許叫圣上去水邊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