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天后,鄧綏病情康復,她又像往常那樣處理朝政事務。
但是鄧氏兄弟姊妹八人四人早亡一人病重的情況,著實讓劉隆憂心不已,生怕母后也會像他們一樣壽夭。
自此往后,劉隆對母后的身體狀況格外關注,常常勸她要勞逸結合。
今年雖有春旱,但幸運的是影響不大,與往年相比,今年的收成算得上豐收。劉隆聽到這個好消息開心不已,順便祈禱秋稼也能風調雨順。
時光在蟬鳴中流逝,來到炎熱的七月。
劉隆和眾人都在數著日子過,張衡卻緊張極了。
張衡本是不緊張的,但每一個碰見他的人,都會問他七八月會不會發生日食。
眾人對日食既害怕又好奇,害怕日食降臨恍如末世的場景,但又好奇日食會不會真像張衡說的那樣只是一種自然現象。
“不要緊張,錯了也不打緊,你能算出來已經是很大的進步。”劉隆安慰張衡道。
張衡苦笑一聲,拱手道“承蒙圣上厚愛,下臣怕是要辜負圣上的期待。”越臨近他預測的時間,張衡就越懷疑自己。
劉隆卻笑起來,道“探尋自然奧秘的道路上充滿了曲折。張師傅即便是錯了也不怕,一代人做不完還有下一代。”
劉隆雖然對科技史不了解,但他知道步入近代之前,種花的科技一直是領先世界的。
這可是張衡預測的日食,如果出問題了,一定是某個基礎原理沒有考慮到。
張衡聞言心中一暖,他現在整個人充滿了矛盾。
他熟讀儒家經典,擅長辭賦,又有吏才,本想以能臣文士聞名于世。然而,無論是皇太后還是皇帝都看重他在天文算數上的才學。
皇太后因為他擅長天文算數,延請他為帝師;皇帝因為他擅長天文算數,將天文歷法的事務托付給他。
醫卜星象,倡優蓄之。司馬遷的這句話道盡了從事此道之人的心酸,其中也包括張衡。
在探索天文星象中,張衡享受追尋未知的美妙與快樂。但他抬起頭來,看到周圍的同僚,心中充滿了矛盾,經常陷入了自我懷疑。
“我這樣做有意義嗎”
“當然有意義了。”
張衡不知不覺將心中的話說出來,稚嫩的小皇帝斬釘截鐵地回復了他。
“張師傅,你為什么認為你的研究沒有意義”劉隆反問張衡。
張衡張了張嘴,眼神迷茫地盯著劉隆。
劉隆坦然回視“這次日食出現的時間,若真如張師傅預測的那樣,這就證明日食根本不是什么災異,也與君王的德行無關。天下之人根本無須懼怕日食。”
劉隆說完指著自己又道“以前有人說蝗蟲是災異,但自從朕吞蝗蟲后,天下百姓勇于滅蝗,敢于從蝗蟲口中奪回自己的糧食。”
張衡道“這不一樣。”
劉隆輕笑“洪水浩浩湯湯,有大禹治水;天現九日炙烤大地,有后羿射
日;王屋山綿延千里,有愚公移山。這就是華夏一族,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并為之努力與抗爭。”